本刊信息

主 管 单 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 办 单 位: 重庆工商大学

编 辑 出 版:

邮 发 代 号: 78-113

邮政编码:400067

联系电话:(023)62769249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0598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54/C

新闻动态
  • 1
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 大语言模型在金融端的应用原理、挑战及落地路径研究

    陆岷峰

    2024, DOI:

    Abstract: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与应用,人工智能是铸造新质生产力最有效的手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大语言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些模型在处理金融文本、预测市场趋势、管理风险、执行算法交易以及改善客户服务等方面展现了显著的潜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尽管如此,要将这些先进技术融入金融领域,同时确保数据隐私、模型的解释性和准确性仍然存在诸多挑战。文章深入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核心原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有效的效果评估方法、关键的落地实施因素、解决可解释性问题的策略、维护数据隐私和安全的重要性,以及预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带来的行业变革。通过全面的分析,为金融机构利用大语言模型提供指导,同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支出的消费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成 肖a, b

    2024, DOI:

    Abstract:

    立足于扩大内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背景,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73个区县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公共支出的消费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支出的增加在促进本区消费增长的同时,通过区县间消费水平的空间依赖改善了邻近地区的消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在2013—2015年呈现互补关系,在2016—2018年呈现替代关系。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公共支出对居民的衣着支出、居住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医疗保健支出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食品烟酒支出、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无显著影响。

  • 金融生态、经济发展与西部金融中心构建路径

    唐 平,沈玉婷

    2024, DOI:

    Abstract:

    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那么,成渝地区金融发展的“家底”如何?与国家战略目标的差距有多大?运用AHP方法构建区域金融生态指标体系,对重庆和成都的金融生态进行评价;并以上海金融生态为标的,分析重庆和成都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与上海金融中心的差距;运用PVAR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重庆、成都和成渝的金融生态主体发展水平远落后于上海,部分金融生态环境均值指标也相对落后;金融中心能够增强金融要素资源集聚功能,优化资本配置,促进金融生态良性循环;良好的金融生态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可以促进金融生态主体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构建西部金融中心有助于促进成渝地区金融生态良性循环,打造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基于此,从金融生态视角提出重庆和成都共同打造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

  •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行动奏效了吗?——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的环境治理效果评估

    陈润羊

    2024, DOI:

    Abstract:

    效果检验和评价是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关键问题。基于2013—2018年的空气质量指数和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等6种分项污染物的月报数据,以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评估区域协同治理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效果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指标上呈现差异性;协同治理在全国层面并未有效改善综合性的空气质量,但降低了二氧化硫浓度;协同治理对京津冀区域综合性的空气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硫降低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协同治理显著降低了长三角区域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3种污染物浓度。由此提出改进我国环境治理政策的有益建议。

  • 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及收敛性研究

    田时中,束宇雪

    2024, DOI:

    Abstract:

    为准确把握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现状,确保区域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构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最新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进行测评,并基于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实证检验其收敛效应。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差距逐渐缩小,且区域间差异小于区域内差异。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存在显著的σ收敛特征,下游地区绝对β收敛程度最高,且在上述模型下,存在上下游地区对中游地区的“追赶”效应;不同驱动因素的条件β收敛情况各不相同: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呈条件β收敛,卫生机构数量显著促进了中游地区呈条件β收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整体及各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呈条件β收敛。实证分析结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提升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 多维相对贫困的精准测度与分解

    车四方1, 2

    2024, DOI:

    Abstract:

    缓解相对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构建包含心理健康、环境质量等要素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借鉴A-F贫困框架体系,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引入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权神经网络(NNRW)法,精准测度并分解中国城乡间、区域间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水平。研究发现:无论城乡间还是区域间,随着相对贫困维度的增加,多维相对贫困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发生极端多维相对贫困的居民数量逐渐递减。同时,居民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呈“西高东低”态势,全国居民多维相对贫困水平大致与中部地区相当;农村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居民,且农村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程度与西部地区相当;城镇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水平大致与东部地区相当。此外,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分解结果显示,金融产品、生活环境、耐用品和人均纯收入等因素是城乡间、区域间居民发生相对贫困的主因,但是致贫主因对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的贡献率有所差别。研究结论为制定解决多维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政策依据。

  • 环境保护税对制造业供应链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

    魏光兴1,2,刘 珍1

    2024, DOI:

    Abstract: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同时也是排放环境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为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我国实施了环境保护税政策。在此背景下,分析环境保护税对制造业供应链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环境保护税会减少供应链利润,降低制造业供应链的经济可持续性;第二,环境保护税会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破坏,增强制造业供应链的环境可持续性,但是过高的环境保护税会有负作用;第三,环境保护税会提高物价,降低消费量,减少消费者剩余,不利于制造业供应链的社会可持续性。虽然环境保护税减少了供应链的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但会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绿色消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灾害运作管理的概念与绩效测量指标研究

    曹策俊,邱晗光,甄 杰,周继祥

    2024, DOI:

    Abstract:

    为了挽救生命,缓解幸存者痛苦和促进发展,全面理解可持续灾害运作管理的内涵并建立相应的绩效测量指标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梳理灾害运作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基础上,界定可持续灾害运作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从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提出了可持续灾害运作管理绩效测量的潜在指标。研究表明:提出的可持续灾害运作管理的定义及其绩效测量指标有助于加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灾害运作管理决策之间的联系;为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型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改善救援效果,满足救援过程的可持续要求。

  • 考虑产品服务敏感性的双渠道运营策略研究

    焦 薇,郝晓倩,朱徐炜

    2024, DOI:

    Abstract:

    在线上、线下渠道趋于合作的背景下,研究在双渠道销售的基础上,实施“线上下单、线下取货”(BOPS)模式的条件。分别建立双渠道基准模型和引入BOPS模式下的集中与分散决策模型,分析消费者的产品服务水平敏感程度对产品最优定价策略、供应链成员利润和渠道销售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消费者对产品服务体验的要求较低时,即消费者购买行为对产品体验的依赖程度较低,采取双渠道模式对整体供应链而言是有利的;反之,当消费者需要产品服务体验才能做出购买决定时,实施BOPS模式集中决策更为有利。

  • 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进路

    董亭月

    2024, DOI:

    Abstract:

    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何以可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学术追问。将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的理论基础在于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支撑,人民高品质生活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指引。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的中国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的现实挑战在于驾驭资本的逐利本性和物化形态,化解人民普遍性与特殊性需求的张力,以及整合有限资源和多元任务。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进路在于秉持系统观念,把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紧密结合,把提升人口综合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把统筹谋划人口发展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紧密结合。

  • 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路径研究

    吕培亮,李 涛

    2024, DOI:

    Abstract:

    乡村振兴重在“人才振兴”,只有解决好了人的问题,乡村才能真正振兴,因而推动各类人才尤其是吸引新乡贤参与家乡各项事业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新乡贤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诸如对新乡贤认识定位不清晰、缺乏情感沟通、实践渠道受阻以及权益保障不到位等。为此,需要通过多种舆论宣传确保新乡贤“时刻挂念家乡”、加强日常情感联系推动新乡贤“经常回来走走”和注重多措并举鼓励支持新乡贤“共谋家乡发展”等实施路径,来不断提升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工作实效性。

  • 城市气候条件对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杜思远1, 冯一桃2, 杨继瑞3

    2024, DOI:

    Abstract:

    气候对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虽然已经通过大量的文献得到证实,但对流动老年人口的健康关注还相对较少。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Probit模型,重点分析气候变量——平均气温、日照时长和降水量对中国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并加入个体因素、流迁因素、医疗卫生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作为控制变量。样本统计结果显示,超过80%的老年流动人口自评为健康,但客观上看超过46%的老年流动人口有疾病风险,说明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值得关注。基准结果显示,气候对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平均气温上升会提高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的概率,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后,这一结果依旧稳健。异质性结果显示,平均气温对低龄和中高龄老年流动人口的客观健康状况均有显著影响。平均气温上升和日照时长增加都会显著降低长期流动的老年人口的客观患病概率,而降水量增加则会显著降低长期流动的老年人口自评健康概率。气候对中西部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影响更为显著。

  • 青年社工的职业认同:内驱还是外驱?——基于珠三角地区25所社工机构的调查

    张倩秋1,方 洵2

    2024, DOI:

    Abstract:

    伴随社会工作的全面铺开和受重视程度的提高,当前青年社工职业认同的整体水平高于以往研究。从影响因素来看,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的个体特征和包括社工工作年限和所在社工机构的规模的职业特征对青年社工的职业认同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从作用机制来看,个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青年社工的职业认同。路径分析表明,个人-组织匹配对青年社工职业认同的效用高于公共服务动机。因此,要提升青年社工的职业认同进而提高社工队伍的职业化水平一方面要注重引导青年社工投身职业,服务公众的“初心”情怀,另一方更要注重创建与优化工作环境,为青年社工提供职业支持资源,提高个人-职业匹配,实现青年社工个人与机构发展的“双赢”。

  • 控制论视域下高校师生廉洁知行与腐败自我控制实证研究——以高校师生廉洁知行抽样调查为例

    李莉莎

    2024, DOI:

    Abstract:

    赫希的自我控制理论认为,个体的低自我控制是其实施犯罪或类犯罪行为的原因,社会纽带薄弱则低自我控制,依恋、奉献、参与、信念是反映社会纽带强弱的因素,也是考察个体自我控制高低的因变量。为考察高校师生反腐社会纽带和腐败自我控制,笔者对五地域高校师生廉洁知行现状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高校师生廉洁认知、廉洁知行统一性,研究高校师生反腐社会纽带、腐败自我控制现状。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高校师生反腐社会纽带较强,腐败自我控制较高,但部分高校师生存在廉洁认知模糊、廉洁知行不统一等问题,反腐社会纽带薄弱、腐败自我控制较低,个体腐败风险大。以社会纽带理论和自我控制理论为启示,探索增强高校师生反腐社会纽带、提升腐败自我控制路径,预防师生腐败犯罪及类腐败行为。

  •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现状、特征及其提升路径

    胡 磊, 揭浩文

    2024, DOI:

    Abstract:

    新媒体迅速发展增加了体育信息传播的途径和范围。为探究新媒体语境下信息时代的体育传播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本文对重庆市4所高校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形式、获取传媒信息的渠道以及体育行为需求等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文献资料整理、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对重庆市大学生体育理念和行为、特征等问题进行研究,为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等提供参考,为新媒体信息在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