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论“心理学乌托邦主义”的四个基本理论特征——兼以威尔海姆?赖希思想为例

      2013, 30(3):141-147.

      关键词:心理学乌托邦主义性格结构;性革命
      摘要 (1336)HTML (0)PDF 1.72 M (2561)收藏

      摘要:二十世纪乌托邦精神当代复兴的一个典型形式是“心理学乌托邦主义”的出现,它在承认人是有多种需要的有机体前提下,要求在消除外在强制性的压抑,满足人的本能欲求过后,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从而最终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它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人类心灵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能否真正拥有幸福的未来。在看待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上,”心理学乌托邦主义”有四个基本理论特征:其一,强调“内在转变”的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其二,强调人格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贯通性与相互依赖;其三,强调个体身上所出现的各种精神疾病是社会病态现实的反映;其四,强调人的非理性和人的潜意识因素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并且,以上诸种特征在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赖希的思想中的得到了具体的呈现。

    • 多重视角下的乌托邦评述

      2010, 27(3):88-91.

      关键词:乌托邦意识形态目标与过程批判与超越
      摘要 (977)HTML (0)PDF 183.42 K (1744)收藏

      摘要:乌托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表达着人们的社会理想,但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如果把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相等同,就会形成对它的简单否定,从而使它包含的理论丰富性不能得到揭示。为认识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必须从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目标与过程、传统与现代、批判性与宿命论、道德理想与极权主义、社会批判与社会变革等多侧面对它进行认识,进而揭示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2条记录 跳转到GO
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