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基层善治价值共识的共同体路向——缘于基层治理“法治化”内蕴的探赜

      2025, 42(2):143-167.

      关键词:基层善治价值共识基层治理共同体伦理精神“法治化”制度
      摘要 (77)HTML (0)PDF 1.21 M (75)收藏

      摘要: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本身蕴含善治价值取向,基层善治价值共识旨在表达关于“法治化”制度运行的“共同感”其实现的核心逻辑是生成基层治理共同体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的内核呈现为党政群团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权力为民、各类协同组织公益互助的凸显、自治组织的“共参共商”以及个体的家国同心。借鉴制度构成要素的划分,促成上述图景的“法治化”制度应当以价值性与“技术性”相统一为原则““综合性”地完成如下建构:嵌入文化-认知性要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为涵养:彰显规范性要素,以自由、平等、公正为统摄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据此推进制度的系统衔接:统筹规则性要素,缜密策划实体规定与程序规定。而且,三者交叠的建构过程须秉持以文化-认知性要素为始基的立场。

    •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丰富内涵

      2024, 41(6):10-18.

      关键词:中华文明标识;精神标识;象征;符号;共同体
      摘要 (456)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目标,是新时代以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精神标识、符号象征、物质文明标识、非物质文明标识等多重层面去认识中华文明标识,并构建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具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它是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要求。未来,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党员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4, 41(2):173-180.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学生党员教育
      摘要 (201)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为学生党员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价值导向、精神激励和情感归属,能够提升学生党员教育的系统性、说服力、贴近性和感染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要加强内容设计、注重实践导向、创新教育形式、优化机制建设,充分激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育人动能,涵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学生党员。

    • 信息时代科普演讲的实践境况与传播效果研究

      2023, 40(6):166-176.

      关键词:科普演讲传播效果科学精神;AIDA模型TED演讲一席演讲
      摘要 (178)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科普演讲是一种富有成效的科普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化的深入,科普演讲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传播手段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全球智力资源的开放共享,但迄今对它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对信息时代的科普演讲进行了探讨,包括其内涵、特点、优势、主体、受众、内容、方式、成效以及制约因素等。对TED演讲、一席演讲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引入AIDA模型分析其传播效果,提出完善科普演讲的对策:应进一步重视科普及科普演讲;加强传播需求导向的科学研究;推动科普演讲走进课堂,成为当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 中国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制度百年历史变迁与历史规律研究

      2022, 39(4):6-24.

      关键词: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工实务体系社会福利制度
      摘要 (967)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1921年9月15—22日,新协和医学院开幕典礼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国际性、多样性的中国和世界历史意义,既标志中国现代西医教育和西医临床诊疗服务开端,又标志中国现代医院与医务、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建设元年,拉开中国现代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建设百年历史序幕。本文从制度社会史和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利用文献回顾、历史-比较研究、内容分析和理论建构等方法,首次将1921—2021年百年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其中,1840—1920年是西医传入和医疗慈善、医疗救助和健康公益时期;1921—1949年是现代医院与医务、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奠基并迅猛发展时期;1950—1977年是社会学与专业社会工作实务中断停止、销声匿迹时期;1978—2021 年是中国现代医院与医务、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恢复重建、结构转型、全面发展,社会工作专业重新专业化、理论化、政策化、本土化和制度化的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均具有若干鲜明和突出的时代特征。目的是清晰描绘中国现代健康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建设百年历史变迁的总体图画。更重要的是,本文首次分析中国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发展影响因素与社会成因,首次全面、系统、历史、客观地总结中国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百年历史经验、教训和客观规律,旨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为健康中国、法治中国和福利中国制度建设,为满足全民性、普惠性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专业社工实务体系与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智慧、规律。

    • 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2022, 39(4):38-50.

      关键词: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精神卫生康复患者
      摘要 (753)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对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从形成、发展到再建构的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民国时期起,我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初步进入学术研究的范畴,目前由于“ 健康中国” 国家战略再次成为研究热点,在实务理论、服务路径及策略方面均取得了创新性进展。借助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当下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的研究现状,从精神障碍患者的现实处境与需求评估、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概念、服务路径三个角度述评,围绕服务理念、服务方法、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与供给等方面探究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的服务现状与研究动向,提出目前中国精神健康社工的研究趋势已发生了多元学科整合、服务理念融合的转变,众多研究经验与规律的总结为推进未来实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 新时代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2022, 39(4):51-63.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精神健康精神卫生社会工作
      摘要 (809)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重要领域,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在实务探索和理论研究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本土经验与中国特色。我国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理论视角、方法技术、发展模式、实务领域、政策经验以及地方实践等方面。与民众美好生活需求以及高质量学科发展趋势相比,已有研究依然面临着提升研究质量、拓展研究范式、丰富研究框架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等方面的挑战。未来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研究要不断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积累学术经验,扩大学术影响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挖掘本土资源和特色,构建有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 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的逻辑理路

      2022, 39(4):72-83.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青年德育
      摘要 (622)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生力军。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发出号召,青年一代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切实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为时代新人培养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邃内涵,着眼于新时代培养怎样的青年、为谁培养青年、怎样培养青年这一时代问题,从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以及加强制度保障等层面,教育引导青年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理想和为人民幸福而永久奋斗的价值追求。

    • 成长、游戏与颠覆———《黑白魔女库伊拉》叙事中的反英雄重构∗

      2022, 39(6):177-184.

      关键词:《库伊拉》成长模式反英雄游戏精神
      摘要 (428)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迪士尼的真人动画电影《黑白魔女库伊拉》讲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设计师蜕变为兼具疯狂、时尚和报复心的“魔女”的故事。 这部影片的叙事一方面遵循了坎贝尔英雄冒险的神话原型,女主人公库伊拉经历了启程、启蒙、回归的经典成长模式;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形象的颠覆性重构,塑造了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反英雄形象,并通过拼贴、对比冲突、反讽等解构方式凸显了强烈的游戏精神和后现代语境下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支离破碎,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带给观众另类风格的新鲜感,张扬了极端自我化与打破一切束缚的后现代反叛精神。

    • 我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起源再探讨

      2021, 38(1):15-22.

      关键词:心理生物学;“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阿道夫·梅耶
      摘要 (641)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阿道夫·梅耶的“心理生物学”理论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产生铺平了道路。他的弟子理查德·雷曼在担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神经精神科系主任期间将这一理论带到中国,不仅在北平精神病院践行“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中国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由此诞生,而且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精神病专家。这些专家及其弟子又将这一模式推广到了中国各地,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因之得以推广。新中国成立后仍有精神病院实行着这一模式,实际上保留了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上一页123456
    共9页83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