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2(3):50-56.
摘要: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巩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与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诸多学者立足于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实践,对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目前学者们的研究目光主要集中在对该问题内涵的探讨、对其实现条件与基本原则的研究、对其基本规律与基本经验的挖掘、对大众化的困境及其对策的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从构建系统化的研究架构来审视,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研究领域有待拓宽,缺乏实证研究,推进路径需要具体细化等。
2013, 30(3):71-76.
摘要:多元化思潮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冲突,并加剧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多元化传播载体之间的竞争。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应当积极回应现实,以学术性和思想性吸引学生,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强化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功能;利用新媒体打破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营造的“心理真实”,引导学生接近客观真实;发挥高校“意见领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2013, 30(5):73-77.
摘要:学术界已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入手,阐明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指出,离开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将会导致神秘主义,而离开学术研究的大众化难以避免形式主义和庸俗化。
2012, 29(5):17-21.
摘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的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通过制度建设防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简单化、庸俗化和非科学化。
2011, 28(6):28-32.
摘要:大学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之一。但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深,普通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在弱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参加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活动的动机不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国内外环境、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发挥情况的影响。 更多还原
2010, 27(6):154-157.
摘要: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影响的调查,旨在分析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构成和倾向,试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当代大学生构建科学的主流价值观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参考,为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提供依据。
2009, 26(3):1-5.
摘要:1929年以来,学术界围绕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了多场讨论,阐明了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必要性、方法,阐述了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密相连的几对关系。
2007, 24(6).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对教育公平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受教育者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如何接受高等教育等教育过程之中,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受教育者学业及行为得到公正的评价,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较好途径.其成功关键在于对学生自主选择的引导和教学资源的优化.
2007, 24(6):143-146.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对教育公平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受教育者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如何接受高等教育等教育过程之中,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受教育者学业及行为得到公正的评价,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较好途径。其成功关键在于对学生自主选择的引导和教学资源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