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1(6):10-18.
摘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目标,是新时代以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精神标识、符号象征、物质文明标识、非物质文明标识等多重层面去认识中华文明标识,并构建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具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它是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要求。未来,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2015, 32(4):117-121.
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善于借助手法去破解人物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揭示美国南方的没落文明和旧制度对人性的戕害,对爱情的贬损,对精神的折磨,对家庭的摧残。本文运用“文化研究”的方式重点探讨两种象征元素——作为公共象征的“玫瑰”元素和作为私设象征的“门”元素——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从中透视出小说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变革意识。
2009, 26(2).
摘要:目前,创建品牌专业成了高校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品牌学的角度看,高校品牌专业的品牌特性是品牌专业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集中体现.其中,品牌专业的品牌非赢利性、文化根植性和象征消费性是其突出的品牌特性.基于高校品牌专业的品牌特性的认识,本文认为,新时期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培育要实现由打造专业品牌向打造高校品牌转变的品牌战略创新,以及从功能与情感塑造转向个性化体验建构的品牌建设方法.
2008, 25(2):119-122.
摘要:现代诗人陈梦家的创作风格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长期以来并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作为新月诗派的后起之秀,陈梦家专注于东方抒情诗的写作,其诗感情含蓄真纯,空灵朦胧,自成一家;陈梦家对新月诗论既继承又多有创新,他的创作中存在的思想知觉化、联想奇特化等象征主义特征,开启了30年代现代派的先声。
2007, 24(4):108-114.
摘要:梁宗岱的诗学思想是以中西古今的诗学理论为渊源,对其艺术养分汲收融汇并以自己的艺术审美期待对其改造,误读和重新阐释的结果。以作者——作品——读者为重心,从创作美学的角度,站在中西文化观念的高度,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诗学内涵,并在中西对比中反观、建构传统诗论的现代化和西方诗学理论的中国化,显示出向诗歌艺术本质探讨的现实努力。
2001, 18(2).
摘要:由外来催生的俄罗斯象征主义 ,成为俄罗斯白银世纪最早涌现的文学新思潮。在大量吸收本民族优秀传统营养的基础上 ,在诗歌、小说、理论批评等方面硕果累累 ,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和作家 ,为白银世纪冠上了“象征主义时代”之誉
1998, 15(3).
摘要:鲁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和文学家,其作品的现实主义力度是尽人皆知的。但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坛上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他是开明的和理智的——既不完全否定又不全盘接受,从而体现出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胆识,既批判又吸收。从文艺理论到文学创作,鲁迅先生主张且成功地将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象征的表现手法融入现实主义创作中,从而更充分地展现人物,揭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