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8(6):140-147.
摘要:新人文主义在产生背景、倡导主张等方面与五四新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中国推介新人文主义难度很大。以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和梁实秋,在推介新人文主义时因采取不同的策略,推介结果也有很大不同。学衡派基于“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目的采取了直接推介的方式,加剧了学衡派与新文化知识分子们的对立,导致白璧德及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形象被“妖魔化”。梁实秋吸取了学衡派推介失败的教训,巧妙地采取了间接推介的策略,虽然未能使新人文主义在中国引起广泛影响,但取得了比学衡派更好的推介效果。
2017, 34(2):104-109.
摘要:学界当前关于“诗性正义”“审美正义”、文学道德价值等问题的探讨,或隐或显存在着关于文学介入公共生活的路径、方式及原则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地方。沈从文、梁实秋在其文学思想中穿越式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都赞成文学参与公共生活,都采取了包含当下学者观点在内的文学介入公共生活的两种基本路径;他们都通过书写健康人性的方式使文学产生正能量,但对人性的界定及侧重点不同;他们都主张在坚持文学自主性的原则下,依靠文学特质实现文学的功用目的,但他们所关注的文学特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