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2(3):1-10.
摘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生产能力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 基于系统研究视角,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产业安全四个维度界定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并进一步指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在耕地数量、黑土资源、气候条件、机械化水平等方面有力推动不同维度的粮食安全,但同时也面临农村劳动力流失、黑土资源退化和资金支持不足等困境。 因此,应从增加农村劳动力供给、保护黑土资源和激发政府主体责任的角度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2025, 42(2):13-28.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信息资源与社会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力量。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基于 2011-202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创新为视角,对数字经济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经济韧性的机理和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增强创新能力是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机制:数字经济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具有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和空间溢出特征;相比外围城市,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积极效应更显著。因此,应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潜力,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红利,完善城市经济体系,协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2025, 42(4):35-50.
摘要:国际贸易摩擦及冲突使得各国高筑关税壁垒,对跨国供应链体系造成了极大冲击,而关税较低的国家又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风险。因此,探究关税和风险对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影响迫在眉睫。通过讨论分析原产国制造商、进口国零售商和进口国政府在供应链体系中的关系,建立S 模型、Z 模型和SZ 模型,研究发现:直销市场的价格和市场需求量更容易受到关税的影响;制造商越偏好风险,越容易对新兴生产基地进行开发,将供应链进行转移;关税、风险、供应链转移比例及转移部分用于批发的比例均会影响制造商效用;在关税、风险和零售商的潜在市场份额等因素一定时,有效制定供应链转移比例和转移部分用于批发的比例,更有利于制造商获取更大效用。
2025, 42(3):40-55.
摘要:基于 2013—2022 年中国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客观赋权法测度数字物流、乡村产业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物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直接影响进行分析,并考察城乡融合发展发挥的中介效应,验证“ 数字物流—城乡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振兴” 的传导路径。 结果显示:从 2013 年到 2022 年,数字物流、乡村产业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在全国范围内均显著增长,但东部沿海省份表现优异,西部内陆地区增长相对较慢;数字物流每提升一个单位,乡村产业振兴指数平均增加 80. 89%,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为 26. 64%;加入控制变量后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上升至 33. 86%,其中涉农财政支出增强其中介作用,产业结构呈初级化特征则会削弱其中介作用;以2017 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时间为界,通过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战略强化了数字物流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驱动作用,也增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作用。
2025, 42(1):45-53.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升级和跃迁,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动力,也是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新引擎和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新力量。 新质生产力由支撑体系、参与主体、内容体系及主要领域等核心要素构成,这些核心要素交互作用,构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载体。 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涉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这 4 个环节紧密衔接、循环畅通,推动生产力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 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在整合生产要素领域的统领性作用,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关键技术创新、改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地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等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2025, 42(4):79-92.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已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经济运行微观主体的企业,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也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2012—2022 年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针对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间的关联及ESG 表现在其中发挥的效应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ESG 表现在其中发挥了中介效应,环境和社会维度所发挥的中介效应尤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国有企业和西部、中部以及东北的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基于此,文章指出:企业需将实施数字化转型成为创新推动力,国有企业应成为领跑者,西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的企业也应后来者居上;监管方需出台鼓励政策和评价方法,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ESG 表现优化;以投资者为代表的利益相关各方需为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出努力,共同推动企业及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5, 42(2):81-92.
摘要:“一地创新、各地复用”的改革导向加快了数字政府建设的步伐,发掘既有数字政府建设的经验有利于践行“一体化和标准化”的数字政务。研究以浙江与广东为考察对象,进一步探究两地区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典型模式及经验。研究发现,浙江和广东分别采用了“基层创新+全省受益”的全域化推进模式和“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 EPC 总承包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职能型-高位协调、市场型-动力驱动、协调型-均衡发展以及价值型-需求牵引”的运行机制。浙江省和广东省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体现为:支撑力维度以顶层设计和清单化管理政务信息为重点,循序实现信息系统的有序转型:驱动力维度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推动政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为手段:协同力维度注重基层数字治理创新,培育良好的数字生态环境:牵引力维度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着力打造数字服务型政府。研究进一步认为,浙江和广东的经验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多角度的改革启示,包括服务体验、技术应用、风险防范和模式选择等方面。
2025, 42(1):110-126.
摘要:以 2010—2022 年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依托利益相关者和资源依赖等理论,针对供应链金融对 ESG 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展开分析。 结果表明,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ESG 表现,数字化转型程度在其中发挥正向的调节作用,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机制检验发现,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融资效应与关系效应助力 ESG 表现的提升。 异质性检验发现,国有性质、存在银企关系、融资约束程度高以及所处地区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企业,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提升自身 ESG 表现的效果更为显著。 研究结论对于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5, 42(3):112-126.
摘要:政府支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跟情景和具体实施策略有关。 众创空间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 大众创新” 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2015 年以来,区域支持政策对众创空间的支持力度很大,众创平台也积极对入孵企业开展孵化服务,但区域支持政策和平台孵化服务对入孵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却没有得到实证检验。 基于“ 政府—平台” 协同的整合分析思路,构建了政府支持政策、孵化服务与入孵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分析模型,并采用《 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7—2023 年) 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众创空间提供经济服务、网络服务、能力服务三种孵化服务均对入孵企业创新产出有积极正向影响,且网络服务孵化效果最佳;但政府支持负向调节经济服务、网络服务与入孵企业创新产出间关系,政府支持对能力服务与入孵企业创新产出之间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结合进一步调研分析,认为导致负向调节的原因可能是政府支持政策的倾向效应和众创空间获取优惠政策的攫取行为造成了政府支持的滥用或不适当分配。
2025, 42(3):150-158.
摘要:商业数据是指经营者依法收集并控制的具有商业价值的数据。 人民法院适用《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般条款认定商业数据获取和利用行为正当与否,核心是判断经营者是否违反了商业道德,要坚持个案原则和分场景原则细化商业道德认定。 人民法院不宜将竞争关系作为商业数据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的前提条件,不宜将实质性替代标准作为商业数据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 建议完善《 反不正当竞争法(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 第 18 条,规定两类商业数据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是以盗窃、胁迫、欺诈、电子侵入等方式获取或使用其他经营者的商业数据;二是违反合理、正当的约定,获取或使用其他经营者的商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