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3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经济研究
    • 农业保险的政府行为与制度创新——一个文献综述

      2019, 36(1):1-7.

      摘要 (626) HTML (0) PDF 1.14 M (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创新发展理念,将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保险深入持久发展作为逻辑主线,以保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制度迁移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实现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保险发展的现实困境、高新技术挑战、农业保险扶贫的战略要求、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等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对农业保险的深入创新发展提出研究展望。

    • 文化异质性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基于方言视角的研究

      2019, 36(1):8-19.

      摘要 (777) HTML (0) PDF 1.28 M (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2006—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文化异质性如何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异质性与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显著负相关,并且发现信息透明度对二者关系影响十分有限。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所在地区交通便利度的改善会削弱文化异质性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精度的负面影响。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文化与金融”的相关文献,也为投资者、监管者等利益相关方更好地理解分析师行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 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实证研究

      2019, 36(1):20-28.

      摘要 (719) HTML (0) PDF 1.39 M (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8个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数据,分别使用Ellison-Glaeser指数和平均集中率方法从行业和地区角度测度长江经济带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在使用Moran指数I检验现代服务业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基础之上,建立空间固定模型对影响现代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因素进行验证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房地产行业最低;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最高,贵州最低;政府干预对长江经济带现代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有抑制作用,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则有促进作用,信息化水平对其影响不确定。

    • 交易机制、做市商特征与新三板流动性

      2019, 36(1):37-48.

      摘要 (556) HTML (0) PDF 1.39 M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以2007—2016年期间“新三板”数据为样本,对交易机制影响新三板流动性的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做市商制度显著提升了股票流动性;2.做市商数量会正向影响企业股票流动性;3.做市商实力会正向影响企业股票流动性;4.做市商持有库存股数量会正向影响企业股票流动性。上述结论说明我国“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具有政策正确性和有效性;建议通过增加做市商数量,改善做市商参

    • >管理论丛
    • 多维距离对跨国并购股权进入模式的影响研究——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股权控制强度为例

      2019, 36(1):54-61.

      摘要 (714) HTML (0) PDF 1.13 M (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影响跨国并购的四个维度,即文化距离、地理距离、制度距离和经济距离对海外并购股权进入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度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对企业采取独资模式负相关,而文化距离则对并购股权模式产生U形的影响关系,即在文化距离较小或者较高的时候公司倾向于采取独资的模式,而距离适中的时候则倾向于采取合资的模式。本文的研究结论澄清了传统理论上的认识误区,明确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并购股权进入模式的内涵。

    • 企业大数据精准营销的接受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整合UTAUT模型与4C理论

      2019, 36(1):62-71.

      摘要 (884) HTML (0) PDF 1.24 M (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数据精准营销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垃圾信息、无用信息。大数据精准营销信息推送的后果并不是所有接触到企业精准营销信息的消费者都会接受并采取购买产品的行动。因此,找出消费者对大数据精准营销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对于企业提高大数据精准营销效率有参考价值。本文整合UTAUT模型与4C理论为框架,结合大数据精准营销的特征,归纳了消费者对企业大数据精准营销的接受意愿影响因素: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成本、基于消费者需求和期望的信息、在线沟通。在此基础上,为企业有效开展大数据精准营销提出了对策。

    •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
    • 专业主义与社会工作的“去社会化”——基于美国百年社会工作史的分析

      2019, 36(1):72-79.

      摘要 (567) HTML (0) PDF 1.15 M (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会工作由志愿慈善事业发展演变而来,因而经常被看作是“不专业”“不科学”的。于是,为了提高其专业化、科学化水平,社会工作在创立伊始就信奉专业主义的话语,积极引进和发展科学的理论及方法。然而,专业主义在推动社会工作科学化、专业化的同时,引发了“去社会化”的负面后果。具体而言,专业主义引领下的社会工作倒向了个案工作、个人治疗,抛弃了社会变革、社会正义的“社会”使命。在专业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如何找回社会工作的“社会”本质,成为学界必须反思的重大议题。

    • 人本主义视角下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困境与建构

      2019, 36(1):80-86.

      摘要 (928) HTML (0) PDF 1.12 M (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确把握社会工作理论的思想内涵及发展定位有利于在新时代下推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由与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本土化社会工作新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以提升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为基础。人本主义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根植于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社会环境和本土意识之中,存在本土文化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双重困境。因此,要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建构本土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工作的实质,通过嵌入本土情境,构筑社会成员获得社会保护的理论基础,建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

    • >文史哲研究
    • 从“美的规律”到“美学伦理”——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热”的理论谱系

      2019, 36(1):87-99.

      摘要 (846) HTML (0) PDF 1.22 M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刘纲纪等理论家纷纷将研究视角转向马克思前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在自然的人化、美的规律等问题上进行了论争,试图从《手稿》中找到人道主义、人性发展和人的自由的论据,从而确定“美学热”的合法性存在价值。朱光潜、李泽厚等从“自然的人化”理论出发,建构起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主体观与实践观。同时,也带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热潮。理论家们认为审美不仅构成了主体实践的一部分,更是参与到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人的解放”进程。“美的规律”问题的探讨则完成了美学意识形态的自我建构和主体性美学延展的目标,成为人道主义思想在美学领域的深化。当美的本质问题和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以主体性为核心、以人学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框架,从而具有知识分子文化启蒙的历史价值。

    • 从朴素的剧场感言到系统的戏曲理论构架——中国古代戏曲评点的现实诠释

      2019, 36(1):100-106.

      摘要 (631) HTML (0) PDF 1.12 M (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古代戏曲的评点方式、评点风格和评点旨意与诗、文、小说等文体基本相同,但在内容上,戏曲评点则呈现以文本接受为基础,进而导引读者舞台接受的功能。从评点风格上看,早期戏曲的评点内容近乎观众的剧场感言,后期的评点内容则表现为各有侧重地构建系统的戏曲理论。除了指导读者的案头接受,中国古代的戏曲评点还有指导观众欣赏舞台艺术的功能。另外,从现存各戏曲评点本的评点形态和评点内容上看,后期的戏曲评点还表现出自觉遵依诗、文和小说等评点轨范的倾向。

    • 认知诗学视角下意识流小说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特征——以小说《风暴眼》为例

      2019, 36(1):107-111.

      摘要 (637) HTML (0) PDF 1.15 M (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意识流小说《风暴眼》大量使用非传统的句法和语言,集中展示了人物飘忽不定的意识流动,其凌乱的表层之下隐藏着清晰的脉络。基于认知诗学中的心理空间理论,读者可以依赖于共同的认知经验和语篇知识图式,挖掘小说中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特征,即物理空间背景化、心理空间层级化等特征。构建立体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有助于理清语篇脉络,理解人物意识深处的人生感悟,深化小说主题,增强阅读的审美体验。

    • 《创业史》:政治语境中的日常生活表达

      2019, 36(1):112-117.

      摘要 (657) HTML (0) PDF 1.11 M (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常生活中的人是《创业史》处理政治与日常生活关系最核心的环节。批评者和作者在就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上并未达成一致。柳青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历史细节,还写出了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和思考。柳青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倡导在社会关系中考察人,在政治语境下深入日常生活。从辩证法出发,柳青有效地处理了政治与生活的良性关系:以生活为主体,以政治为主导。

    • 麦卡锡《上帝之子》中的暴力与权力

      2019, 36(1):118-122.

      摘要 (690) HTML (0) PDF 1.09 M (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暴力是麦卡锡小说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研究其小说的一个突破口。《上帝之子》这部小说延续了麦卡锡一贯的作风,书写暴力,直面鲜血。本文拟采用福柯的权力理论,研究《上帝之子》中暴力与权力的关系,从主人公白乐德的遭遇看现代人在权力下的劣势地位以及反抗权力的悲剧后果,以此表明现代人一方面是暴力的实施者,试图通过暴力反抗获得发声机会;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暴力的受害者,在社会权力的限制中最终成为监狱社会的囚徒。麦卡锡以犀利的笔触谴责现代文明无视人的个性,践踏个体存在的本真价值,进而展现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 >思想政治与法学
    • 共产主义价值观科学性论证——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2019, 36(1):123-128.

      摘要 (825) HTML (0) PDF 1.10 M (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客观规律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共产主义价值观是科学的价值观。价值观的科学性就在于价值目标的崇高性、价值取向的为民性、价值主体的广泛性和价值实践的可行性。共产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体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共产主义把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取向,它要彻底地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并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共产主义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它是世界性的群众运动。共产主义有着可行性的价值实践方案,其价值实践条件明确、方式合理、步骤清晰。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