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民族传统聚落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方差异——以中国“堂安侗寨”为例

      2017, 34(4):1-10.

      摘要 (747) HTML (0) PDF 3.20 M (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民族传统聚落作为传统社会的活化石和民族民间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传承功能和记忆功能。民族传统聚落旅游具有典型的文化消费行为,与旅游者的价值认知密切相连。从价值主体—中西方旅游者认知的角度,以中国“堂安侗寨”的时空(旅游前、旅游后、中国、西方)两个层面,选取效率价值、质量价值、成本价值、服务价值和社会价值与享乐价值六个观测变量,探讨中西方旅游者对民族传统聚落旅游地旅游价值的认知,分析二者在六个观测变量上的认知差异,为民族传统聚落旅游地旅游发展提供思路。

    • 生态文明梦——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之一

      2017, 34(4):11-17.

      摘要 (1163) HTML (0) PDF 1.27 M (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之一,它是中国人民对绿色中国梦的美好期待,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生态文明梦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应和其他文明建设融合起来,当前中国应以“生态导向的现代化”为发展方向,而思想革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原则。

    • 机理与启示:马克思利益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7, 34(4):18-24.

      摘要 (941) HTML (0) PDF 1.27 M (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利益思想围绕人的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确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伴随马克思科学世界观及马克思利益思想的形成、发展而逐渐深化与拓展。因此,马克思利益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机理,对我国现阶段正确处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 当代大学生中国梦培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17, 34(4):25-28.

      摘要 (915) HTML (0) PDF 1.25 M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培育大学生的中国梦,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必然选择。实践路径就是让大学生通过与社会现实接触,了解社会大众,体会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责任。通过实践育人,使当代大学生能够以客观认知取代主观臆断、以理性建构取代盲目批判、以崇高理想取代随波逐流。

    • >经济研究
    • 我国公共科技金融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

      2017, 34(4):29-36.

      摘要 (1402) HTML (0) PDF 1.64 M (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25省2003—2014年相关数据,利用“公共科技金融资源、经费、产出”三项指标,通过公共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的构建对我国各地区公共科技金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公共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距。为进一步研究地区公共科技金融指数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了各指标对公共科技金融总指数的贡献度,从而为我国公共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 政府支持、供应链关系与研发创新

      2017, 34(4):37-47.

      摘要 (943) HTML (0) PDF 1.30 M (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 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共同发挥作用,两类资源配置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是否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政府支持力度小的公司,对要素市场网络中合作伙伴的依赖度高,会充分利用供应商提供的要素资源,推动自身研发创新;而政府支持大的公司,可以从政府手中获取低成本的资本与生产要素,缺乏以研发赢得利润的动力,供应商提供的要素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不显著。因此,在我国这一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的环境下,解决要素资源错配,加快和推进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和进程,是改变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的重要动因。

    • “新农保”首批试点地区农民耐用品消费促进效应研究——基于CGSS2010数据的分位数回归与分解

      2017, 34(4):48-58.

      摘要 (939) HTML (0) PDF 1.47 M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检验“新农保”对消费观念的影响以及二者对农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根据是否参加“新农保”将农民分成两组,采用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法比较两组农民耐用品消费并探讨消费观念对农民耐用品消费影响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新农保”使农民对未来预期更加乐观,从而增加了耐用品消费。新农保、消费观念正向影响农民耐用品消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民耐用品消费高于没有参加的农民,在耐用品消费分位数分布的高端,两组农民差距更加明显,而消费倾向率是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
    • 我国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

      2017, 34(4):67-71.

      摘要 (1165) HTML (0) PDF 1.25 M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协会、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2010年以后,大量行业组织在不同地域、不同层面上出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其未来发展应实现社会工作行业组织角色再造与功能转型,真正成为同业组织,服务于社会工作业界。

    • 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以“小童大义”项目为例

      2017, 34(4):72-80.

      摘要 (785) HTML (0) PDF 1.29 M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戏剧理论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以运用,但对于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为数甚少。本文通过运用文献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分析戈夫曼戏剧理论的构成、戏剧理论的核心元素,对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联系进行梳理,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及技巧,以“小童大义”一人一故事剧场项目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戏剧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操作化过程。

    • 权力、资源、专业的互动博弈:政府购买服务中的政社关系研究

      2017, 34(4):81-89.

      摘要 (844) HTML (0) PDF 1.59 M (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逐步推进,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直接、频繁、复杂而微妙。在项目场域中,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围绕资源、权力、专业展开持续的互动博弈。在此过程中,双方有着各自的行动逻辑,同时又倾向于“策略合作”。然而“策略合作”并不简单表现为合作,双方的利益取向及互动关系的动态性决定其策略合作的复杂性。其中资源的依附性使社工机构在策略合作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由此也影响了其专业性和发展的独立性。应通过政府购买机制的健全,实现政府与社工机构的双向建构,最终使二者建立起一种“独立中有合作”的“伙伴关系”。

    • 宗教文化与宋至清末侗苗聚居地区社会治理研究——以湘黔桂界邻侗苗地区为个案

      2017, 34(4):90-96.

      摘要 (915) HTML (0) PDF 1.27 M (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边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族群多样性、文化多元性、人口流动性等特征,宋至清末历代中央王朝在治理该区域社会时,逐渐调整控制与管理方式,不断建构宗教文化的同时强化宗教文化的凝聚力,以调动地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在增强政治认同及促进族群团结的同时实现边疆区域多族群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以湘黔桂界邻地区侗苗社会为个案,基于历史文献及田野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探讨宗教文化在早期民族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清代四川民间信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017, 34(4):97-103.

      摘要 (1005) HTML (0) PDF 1.33 M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清代四川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经济发展促成了祠庙、会馆等信仰中心的大量兴建和兴盛;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神、水神、财神等神灵被大量崇祀;手工业的繁荣使行业神崇拜尤为兴盛。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会以各种形式反作用于清代地方经济。祠庙、会馆的兴建促进场镇的形成和繁荣;不断积累的祠庙经济日益成为地方经济体系的重要补充;异常突出和活跃的庙会、迎神赛会对于地区经济交流和商业的发展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开发格局也同样是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 同乡会对在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

      2017, 34(4):104-108.

      摘要 (831) HTML (0) PDF 1.26 M (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备受关注。以北京为例,受制于社会环境与自身条件,该群体的社会融入仍然举步维艰,他们对社会的期待值与现实环境容易产生脱节,从而隐藏着社会冲突的危机。作为熟人社会的延伸,同乡会对该群体产生重要的平台作用,有利于促进他们增值与成熟并最终实现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乡会只有主动适应与不断完善,才能对其进行积极的包容与引导。

    • >文史哲研究
    • 论《别让我走》中克隆人的身份焦虑

      2017, 34(4):109-113.

      摘要 (1055) HTML (0) PDF 1.26 M (1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讲述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克隆人,凯茜等人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一直在试图发现“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渴望寻找自己“可能的原型”,以图建构起自己的真正身份。石黑一雄试图揭示出克隆人的身份的暧昧与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认同危机问题。从凯茜等克隆人内在的身份焦虑之缘由和身份建构过程入手,研究克隆人的心路历程、成长困惑及其命运归宿,试图揭示这部小说本身所蕴藏的哲理上的普遍意义和重要的当代价值。

    • 现代文学与电影的哲学省思

      2017, 34(4):114-121.

      摘要 (866) HTML (0) PDF 1.29 M (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赏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有画龙点睛之妙,尤其是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可以从起、承、转、合的戏剧手法中,牵引观赏者蛰伏的情感,以回应对人生更深刻的体会。本文以现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以及颇受好评或得奖影片为主,尝试对现代文学与电影中存在的焦虑与自我实现作哲学的分析,以便更深入地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 言语行为理论:米德与牛津学派的比较研究

      2017, 34(4):122-128.

      摘要 (843) HTML (0) PDF 1.27 M (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乔治·米德作为美国近代著名的社会哲学家,他对语言的分析开启了语言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将语言放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背景中去考察,从人的行为中研究语言产生和交流的机制,这使得语言的研究有了一个新的路径,尽管米德本人从未提出过言语行为理论类似的概念。但是对于后世的语言研究学者来说,牛津学派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米德的影子,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可以将米德看作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先驱。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