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认识论视角下的德育过程

      2007, 24(1).

      摘要 (285) HTML (0) PDF 387.44 K (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德育过程的理论是确定德育方针、原则、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德育学理论体系中核心内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德育过程包含了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的过程,二是受教育者对德育的接受过程.显然,德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实施德育的过程,更取决于受教育者接受德育的过程.然而,在德育实践中,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德育过程等同于前一过程,以致将受教育者视为被动的接受客体,在德育方法、途径上显得简单、机械,导致德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德育的实效性也较低.

    • 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及对策

      2007, 24(1).

      摘要 (1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改革,再到现在建立的"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模式.在新的形势下,过去曾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如何面对现实,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教育工作者和每个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 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2007, 24(1):1-7.

      摘要 (345) HTML (0) PDF 802.22 K (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正确引进西方经济学,使之为我国现代化事业服务的同时,西方新自由主义也乘虚而入。作为一种经济思潮,新自由主义积极鼓吹个人主义价值观,积极鼓吹私有化,鼓吹与西方“全面接轨”。这一思想严重动摇了我国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导致贫富悬殊矛盾日益突出,造成内需不足,内外经济严重失衡,国家干预的作用缩小,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 >西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首次理论研讨会论文
    •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2007, 24(1):8-20.

      摘要 (260) HTML (0) PDF 1.74 M (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的生产方式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写作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深入学习与研究《资本论》原著。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历史轨迹

      2007, 24(1):21-26.

      摘要 (344) HTML (0) PDF 734.46 K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的意识形态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一种工具,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及其在现实中的展开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反思与总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人的发展·和谐社会与国民幸福指数

      2007, 24(1):27-30.

      摘要 (239) HTML (0) PDF 543.68 K (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的重要体现;明确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走出若干理论认识误区;着重提出“国民幸福指数”是全面衡量和谐社会的最重要指标;初步探索“国民幸福指数”的构建。

    • 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庆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2007, 24(1):31-33.

      摘要 (239) HTML (0) PDF 305.86 K (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注民生,找准基本问题;清除障碍,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重庆在城镇化建设中首先应当理清的思路。从构建和谐重庆,执政为民,化解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切入点,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实现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 论学校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功能

      2007, 24(1):34-37.

      摘要 (304) HTML (0) PDF 514.29 K (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促进社会发展。它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这多个方面,正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方面。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积极作用。

    • 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对话机制——兼论政治文明的养成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2007, 24(1):38-40.

      摘要 (237) HTML (0) PDF 363.42 K (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总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在对立中进步,在统一中发展。但历史证明社会与国家之间也屡屡出现过不能良性发展的时期,致使国家遭遇挫折,社会蒙受灾难。现代政治文明不排斥社会与国家的对立,但更崇尚两者进行良性的和平对话。这种良性对话需要一个平台,需要一种制度,在我们中国这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为社会与国家的理性对话、良性对话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有利于政治文明的养成。但这一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的本质思想

      2007, 24(1):41-44.

      摘要 (285) HTML (0) PDF 475.41 K (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对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的问题多有论述,这既是那个时代哲学研究的兴趣所在,也是马克思整体理论由以开始的兴奋点。马克思从最初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受费尔巴哈深深地影响到用异化劳动理论引出人的劳动本质再到最终形成人的实践本质的观点,是一个必然的逻辑过程。理顺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对异化和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继而经过深化逐渐达到实践的高度概括,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真实内涵和理解马克思的整个哲学都有重要意义。

    • 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变迁——对建国以来(1952—2004)中国GDP增长率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2007, 24(1):45-49.

      摘要 (319) HTML (0) PDF 533.63 K (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统计学、数学方法为分析工具,结合必要的经济理论对建国以来(1952—2004)GDP增长率与就业结构的变迁进行实证考察,以期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找到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其原因和今后的发展道路。

    • >经济学研究
    • 关于股权分置改革对公众投资者利益影响的分析

      2007, 24(1):50-53.

      摘要 (215) HTML (0) PDF 499.07 K (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45家试点公司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了股改对公众投资者利益的影响,结果发现,股改改变了公司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明显下降,第二股东对第一股东制约力强了;现有公众投资者股权价值也得到了提高,但公司业绩没有发生明显上升,股改能增加价值还有待验证。

    • 论巴泽尔的产权分析模型

      2007, 24(1):54-56.

      摘要 (272) HTML (0) PDF 360.17 K (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就巴泽尔所著的《产权的经济分析》一书中产权分析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观点作简要阐述,并对其在行文中所运用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法、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法、博弈分析法、个别到一般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作简要分析。最后,从巴泽尔对产权的诠释、交易成本的理解、经济学分析方法论的角度对巴泽尔的产权分析模式作出评价。

    • “高层建筑”地价分摊方法探讨

      2007, 24(1):57-60.

      摘要 (333) HTML (0) PDF 436.53 K (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现存的“高层建筑”地价分摊方法的不足,在分析和借鉴专业人士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按楼层地价分配率”来分摊“高层建筑”地价的方法。此分摊方法克服了现有方法的一些缺陷,保留了理论合理性与逻辑性的优点;并使用了替代原理,有利于解决批量进行地价分摊的问题;同时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提高了分摊结果的精确性,保证了分摊结果的合理性。

    • 物业税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2007, 24(1):61-64.

      摘要 (245) HTML (0) PDF 450.86 K (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物业税是以不动产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开征。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物业税的开征已经被提上议程。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物业税征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开征物业税提出若干建议以及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

    • 西部城市资本力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2007, 24(1):65-68.

      摘要 (206) HTML (0) PDF 373.26 K (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资本力,反映城市金融能力、人力资本力和资本化程度。资本对价值创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10个能够反映资本力水平的指标,对西部地区的12个主要城市的资本力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比较和考察,分析其差异及其原因。

    • 川渝黔流通产业合作及对策探讨

      2007, 24(1):69-73.

      摘要 (282) HTML (0) PDF 616.86 K (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加强川渝黔流通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对促进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快区域内物流中转速度、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产生深刻影响。川渝黔在流通产业合作方面具备了资源产业互补、政府已搭台、市场需求量大等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合作观念滞后、基础设施差、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效率低、区域政策缺乏协调性等制约因素。应在此基础上制定川渝黔流通合作的保障措施。

    • 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现状及其转换理论分析

      2007, 24(1):74-77.

      摘要 (299) HTML (0) PDF 463.94 K (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元经济结构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也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障碍。通过对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二元对比系数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重庆二元经济的转化过程中,在政府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论李觏的经济伦理思想

      2007, 24(1):78-80.

      摘要 (252) HTML (0) PDF 329.92 K (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北宋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和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李觏的思想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的调和义利的经济伦理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联系到两宋时期正值理学兴起,对义的过分强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觏的经济伦理思想就显得更为可贵。他的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理财乃所谓义”的义利观和包含平土均田等内容的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伦理思想。

    • 房屋优先购买权中的利益衡量——兼论法律解释在审判实践中的作用

      2007, 24(1):81-85.

      摘要 (244) HTML (0) PDF 634.10 K (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法律中有关房屋优先购买权的规定存在模糊和空白,需要运用解释方法明确法律的涵义、填补漏洞。优先购买权的规定不应一味保护承租人,也应保障所有权人的处分权和收益权。这体现在个案中对“同等条件”进行解释时,不应仅解释为价格相同,要将影响交易和价格的因素都考虑在内;裁判时不应一概判令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买卖合同,应顾及所有人的意思自由。实践中,尽管解释是法律适用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基于我国法制现状,为避免、减少法官在法律解释时的随意性,应通过最高院定期总结、公布典型判例、提供立法建议、进而完善立法的方式来规范法律解释权的行使。

    • >法律研究
    • 论对关联交易规制的必要性

      2007, 24(1):86-88.

      摘要 (307) HTML (0) PDF 344.18 K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理论上讲关联交易属于中性经济范畴,它既不属于单纯的市场行为,也不属于内幕交易,从这种意义上说,对其简单地褒贬或利弊分析并不一定合适,但由于关联交易会造成关联方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有失公允,更多地表现为危害。

    • 论外观设计及其法律保护

      2007, 24(1):89-92.

      摘要 (249) HTML (0) PDF 438.43 K (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观设计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保护客体,世界各国的法律都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保护;我国的外观设计立法虽然经过2000年修订后,从总体上已经符合TRIPS协议的最低要求,但与发达国家的相关规定相比,我国的外观设计立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权保护模式与著作权保护模式之比较——兼论我国商标法修改的相关问题

      2007, 24(1):93-97.

      摘要 (575) HTML (0) PDF 646.49 K (1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是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以著作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可采用商标权保护模式,促进文化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换,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商标法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其保护范围,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申请注册。

    • 为“无罪推定原则”正名

      2007, 24(1):98-101.

      摘要 (265) HTML (0) PDF 449.23 K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通称的“无罪推定原则”名不副实,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困惑。为消除混乱和困惑,应尽快彻底摘除其假面具,还之以“无罪假定原则”的真面目,以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识别与处理机制探析

      2007, 24(1):102-104.

      摘要 (239) HTML (0) PDF 448.65 K (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民事争议交织着行政争议的案件大量存在,界分诉讼性质,择选法律适用,进而付诸不同的诉讼救济途径。该问题之与当事人而言是十分棘手的;即便对审判机关法院来说,识别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也是诉讼程序启动的前提。诉讼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个案件无数个判决,既浪费了我国有限的司法资源,又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究其原因在于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

    • 我国行政决策体制完善之我见

      2007, 24(1):105-108.

      摘要 (294) HTML (0) PDF 524.15 K (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代的行政管理必须建立现代的行政决策机制,而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则是现代行政决策机制的总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化的目标体系。要建立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就要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改善,一方面要保证决策必须反映民心民意,另一方面也要确保决策必须符合法律、符合程序,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 >法律研究
    • 公民参与:我国政府决策民主化的应有之义

      2007, 24(1):109-111.

      摘要 (242) HTML (0) PDF 367.34 K (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代民主理论的产生,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公民在意见表达、参与水平、及参与的影响力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应从公民参与的制度层面、政治文化层面、组织规模层面提高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水平,特别是要保持公民参与和政府承受力之间的平衡。

    • >行政学研究
    • 力学视角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路径研究

      2007, 24(1):112-116.

      摘要 (204) HTML (0) PDF 611.53 K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力学公式W=FS演化出了新的等式AW=AF·AP,评估功用AW(appraisal-work)等于评估力AF(appraisal-force)乘以评估路径AP(appraisal-path)。在这一等式的框架下,从力学的角度,以评估路径为线索和中心,阐述了什么是评估路径,分析了评估路径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因素评估力。

    • 提升县级政府施政能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2007, 24(1):117-119.

      摘要 (216) HTML (0) PDF 429.97 K (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农村建设面临农民增收、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提高县级政府的施政能力为基础。但县级政府存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依法、科学、民主施政能力不强、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能力不强等问题。只有在施政班子、施政理念、施政方式、施政效率、施政执行和施政廉洁等方面有一个大的进步,才能切实提高县级政府的施政能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 非政府组织参与——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中的角色参与

      2007, 24(1):120-122.

      摘要 (308) HTML (0) PDF 331.01 K (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行政管理的高效化、民主化、法治化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走向。但客观实际中由于行政管理客体选择的缺失,行政管理主体地位的优越性,我国的行政管理还跟不上现代化步伐。非政府组织参与到行政管理中来,是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 中庸与中道思想比较研究

      2007, 24(1):123-126.

      摘要 (236) HTML (0) PDF 519.99 K (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相似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共同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们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必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含义、内容、实现途径以及各自对后世的影响这些方面对这一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进行剖析,以充分吸收这一思想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近30年《药》的主题研究述评

      2007, 24(1):127-131.

      摘要 (288) HTML (0) PDF 727.99 K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鲁迅小说《药》发表80多年来,鲁迅研究者对其主题的看法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药》的主题研究先后出现了“批判说”、“疗救说”、“吃人说”、“双重主题说”、“独异个人说”等等。对于这些观点进行历史地、客观地审视,有助于还原鲁迅,并为这一研究的继续深入奠定基础。

    • “西部诗群”在世纪末的分化与重组——论“西部诗群”的诗歌精神系列论文之三

      2007, 24(1):132-135.

      摘要 (382) HTML (0) PDF 573.57 K (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世纪末激越动荡的文化背景下,西部诗群的诗歌精神和格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诗人已从开拓者之歌和西部氛围的歌唱,转向了对精神危机、生存困境和生命意识的表现,将审美视野深入到内在心理和文化哲学的层面——表现了与整个90年代中国诗坛主流倾向的趋同态势。但依然还有不满于平庸,而坚持西部意识、人生理想和悲壮情怀的诗人。在这样的情形下,西部诗群的分化与重组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本文将对其分化与重组的情况作一大致的勾勒。

    • >文学语言研究
    • 向善的皈依——也论《醒世姻缘传》叙事感情倾向

      2007, 24(1):136-139.

      摘要 (132) HTML (0) PDF 447.75 K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说的感情倾向,由惩恶最终向善的皈依,是作者受当时陆王心学“格物致知”、“复性”论和禅净二宗“带业往生”等时代思潮的影响,也是儒释道三教融合欲挽救世道人心共同旨归。这可从叙事结构上、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上和作者对事件的褒贬评价这三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印证。

    • 《敦煌变文》中的“抚擦”义动词

      2007, 24(1):140-143.

      摘要 (240) HTML (0) PDF 377.88 K (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择取其中表“抚擦”义的十个动词,运用穷尽式统计和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三个结论。

    • 第二语言模因认知探析

      2007, 24(1):144-147.

      摘要 (358) HTML (0) PDF 539.81 K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模因是新达尔文主义者Dawkins提出的假设,用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何自然,2005)。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第二语言信息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第二语言作为模因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表达传输)的过程;从二语模因接受者的角度探讨影响二语学习者最终获得第二语言模因的两个重要因素:同化和记忆。

    • 接受美学在中国影视艺术中遭遇尴尬

      2007, 24(1):148-150.

      摘要 (242) HTML (0) PDF 306.53 K (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接受美学的观点与影视批评的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接受美学的三个角度——效果价值评判、审美期待视界和本文召唤结构出发,分析接受美学在中国影视艺术中遭遇的尴尬,指出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影视艺术自身的尴尬。

    • 定都于渝的白虎巴人寻踪

      2007, 24(1):151-154.

      摘要 (258) HTML (0) PDF 480.25 K (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定都重庆的巴国兴于禹夏时期而毁祀于秦惠王,享国1700年。巴部族共奉白虎图腾,立国之初当是有夏属国。入周后巴国臣服姬周,周季在南楚北秦两大霸主挤压下,公元前316年走到尽头。此前,虎巴文化源头仅见于神话,让人感到扑朔迷离。运用新近出土的考古资料并兼采民间神话,整合解读相关文献,昭示巴国由鄂入渝的秘踪。

    • 论认识论视角下的德育过程

      2007, 24(1):155-157.

      摘要 (273) HTML (0) PDF 392.78 K (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德育过程的理论是确定德育方针、原则、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德育学理论体系中核心内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德育过程包含了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的过程,二是受教育者对德育的接受过程。显然,德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实施德育的过程,更取决于受教育者接受德育的过程。然而,在德育实践中,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德育过程等同于前一过程,以致将受教育者视为被动的接受客体,在德育方法、途径上显得简单、机械,导致德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德育的实效性也较低。

    • 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及对策

      2007, 24(1):158-160.

      摘要 (270) HTML (0) PDF 327.73 K (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改革,再到现在建立的“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模式。在新的形势下,过去曾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如何面对现实,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教育工作者和每个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