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2(4).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总体上已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认同,但在一些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我们必须认识到是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是依据西方经济学理论.
2005, 22(4).
摘要:王则柯的所谓"现代经济学"是以供求决定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认为利润是对资本的"论功行赏",否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理论,妄图以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5, 22(4).
摘要:合法性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同、支持和拥护.合法性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三个代表"是针对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合法性威胁所提出的战略对策,是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2005, 22(4).
摘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做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决定.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世纪党做出的两项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重大战略,两者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2005, 22(4).
摘要: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内容.三者互相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本质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它规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方向,人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则丰富、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本质.
2005, 22(4).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特征要求实现社会发展观的转变,即以人为本、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求文化力的拉动和规范,必须强化政府文化职能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5, 22(4).
摘要:世界民主发展的历史表明,商品经济孕育了现代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促使生产力飞速发展、利益主体急剧分化、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市民社会初步发育,确实大大提高和改善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尽管如此,市场经济也给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应从经济市场化的实际出发,建构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
2005, 22(4).
摘要:抗战时期的民主政治是进步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民主与集权相互依赖,相互发展,不是集权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集权专政是有着相当的社会原因,这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战争环境下的社会发展.抗战时期的民主政治有很多的借鉴价值,"三三制"原则,精兵简政,参政议政,扩大群众基础,都是我们今天应该高度重视和学习的.
2005, 22(4).
摘要:对市场中介机构进行合理的产权制度安排不仅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高效率运营的需要,也是激励企业人力资本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这一产权制度安排的内容主要包括:明晰企业初始产权,界定企业增量资产产权,确定合理的企业产权结构,以及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的企业产权.为此,在我国市场中介机构的产权制度安排中,可以实行结构性年薪制、实施期权与期股制度,推行职工持股计划,以及试行可转化薪酬制度.
2005, 22(4).
摘要:通过对我国制度安排的分析,可以发现许多可能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旧有制度,在向新制度变迁时,必然会导致政府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梗塞,甚至出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发挥失灵.当前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有关影响政策效应的制度安排上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同时在政策手段上多运用税收调节手段.
2005, 22(4).
摘要:协整检验结果显示经常项目余额和国民生产总值、政府支出、财政赤字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则反映了财政赤字的短期变化对经常项目余额变化的影响.计量结论的政策意义在于,为了改善我国经常项目,我们应该谨慎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005, 22(4).
摘要:取消农业税制、构建城乡统一税制已成为我国农业税费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如何构建城乡税制以及如何推进城乡统一税制等问题上,我们还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选择.笔者认为,在统一的城乡税制之下,我国对农业的征税应当是多税种相互搭配、共同发挥调节功能的复合税收体系,包括对土地资源开征土地使用税、对农产品流转收入征收增值税和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我国要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此,笔者从制度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税收征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2005, 22(4).
摘要:蚕丝业是中国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在我国已经有5500多年的历史.丝绸贸易也开始于3000年前,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同其他国家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为世界文明做出重要贡献.到了近现代,丝绸更成为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出口至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5, 22(4).
摘要:以三级架构为特征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在重庆等各地得到建立,新体制本身并非完美,同时在建立过程中还有许多制度上、观念上、手段上的问题有待重视和解决.资产运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保值增值,国有资产运营的目的还要加上加快经济发展、和理顺经济产业布局、维护公共利益等,所以对国有资产的运营既有体现私权利的出资人权利,又有实现公共权利(国家利益)的政府职能.
2005, 22(4).
摘要: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以能力为中心的时代.因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既是长远的考虑,又是现实的需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出的重要价值在于,只有全面提高人力资源能力,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获得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核心能力,才能增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个人的竞争力.
2005, 22(4).
摘要:国有企业所有者追求资产保值增值,追求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企业经营者也希望自身效益最大化;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所有者必须设计一个经营者能够接受的契约,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效用都达到最大化水平.所有者需要了解经营者的才能,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种效用水平下经营者对工作努力程度选择的偏好和对闲暇需求的偏爱,只有这样,所有者才能有效激发经营者的工作热情,获取经营者努力工作带来的正面效应,避免或减小因其过多的闲暇需求产生的负面效应,避免自身利益受损.
2005, 22(4).
摘要:农民工是在我国户籍制度下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迁入城市之后,回乡还是留在城市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影响他们理性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对自身资本的认知、对户籍的评价、对城市以及乡村的认知.这几个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农民工选择回乡还是留城以及留城时间的长短.
2005, 22(4).
摘要:当违法执政行为介入行政管理领域,涉及或运用了行政权力,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秉承宪法赋予的介入和监督行政权的权力,依法可以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
2005, 22(4).
摘要:随着行政权的日益扩张,如何对行政裁量权进行司法审查显得尤为迫切.司法机关有必要对行政裁量权进行审查,但司法审查不是无限制的,只有当行政裁量权被随心所欲地独断使用从而导致违背立法意图时,司法机关才能对它加以限制.为对行政裁量进行有效规制,需要设计适当的审查标准.
2005, 22(4).
摘要:现行<行政诉讼法>已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修改势在必行.为弥补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受案范围和裁判方面的缺陷,我国应建立行政判例制度.
2005, 22(4).
摘要: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是行政法的核心,在不同的国家与社会背景下,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也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形态.市民社会背景下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既分立又相互渗透,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也在相互渗透.由于行政权力和公民权利都可能被滥用,因此二者的相互渗透既有积极渗透又有消极渗透.
2005, 22(4).
摘要:中国反倾销程序法存在着:法律形式的细则化,让人倍感透明度不够;重实体轻程序的理念带来程序性规范的缺失;证据规则的不明确引发了国内利害关系人对证据的认识不足,同时又导致了政府证据责任的错位;已有的程序性条款存在不完整性和分散性等问题,这些问题,急需立法完善.
2005, 22(4).
摘要:公司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由最初的"股东会中心主义"到确立"董事会中心主义".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提高经营效率的压力下,爆发了一场意义重大的"经理革命",专业经理取代公司所有者成为决策者,其权力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经理层权力过多,损害公司以及所有者利益的问题.公司经理的法律地位、性质以及经理权能的范围界定不清,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公司经理的身份、权能做清晰的界定,防止公司运行过程中权力膨胀和权力缺失现象的发生,使公司利益和所有者(股东)的利益得到相应保护.
2005, 22(4).
摘要:刑事沉默权与刑事侦查行为同属刑事侦查工作的两个方面.应用刑事沉默权对刑事侦查行为虽然具有一些消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是有利于提升刑事侦查行为,推动刑事侦查工作的.我们应当在刑事侦查工作中有限制地应用刑事沉默权,使刑事侦查工作既能够有力地打击犯罪,同时也能体现人文精神.
2005, 22(4).
摘要:内地和澳门属于中国一个国家内的两个法域,两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民事时效法律制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是在民事时效制度的立法模式、适用范围,还是在法律效果等方面均有不同的法律规定,研究这种差异,协调矛盾,互相借鉴,让两地的民事时效法律制度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两地的经济交流.
2005, 22(4).
摘要:既判力理论的核心在于拘束法院及当事人不得轻易动摇法院的确定判决,以维护程序的安定性和法律的和平性.既判力作为现代诉讼法上的重要原则,却因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缺陷而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因此,有必要完善我国现行的再审程序.
2005, 22(4).
摘要:韩非子与西塞罗分别是中西法文化源头的两位代表人物,他们的法治思想在哲学基础、法的本体论、法的运行论、法的作用与目的上均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二者法治思想的不同,彰显出中西法文化的基本差别,这种差别对中西社会的历史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2005, 22(4).
摘要:晚唐诗人曹唐,以<游仙诗>最为著名,其作品凄艳优美,叙事性强,构思新奇,在除小李、杜之外的晚唐诗坛别树一帜.<大游仙诗>极具艺术性,尤其是它的叙事特色值得探讨.
2005, 22(4).
摘要:冯至40年代初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十四行集>,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探索.他认为,"诗能解释自然",并有自身"公开的秘密";诗应该以孤独感等人生经验为创作动机与表达内容,展示富有特殊的审美韵味的个体生命体验.在创作中他坚持"愿意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诗句能生动活泼,舒卷自如"的美学原则.
2005, 22(4).
摘要:图式理论阅读模式用图式去解释知识的表征和阅读理解过程,它为阅读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但是,它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阅读过程,却忽略了"以文本为基础"的一面.
2005, 22(4).
摘要:对于习得一种语言,词汇是很重要的一个基础.英语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多掌握词汇,而英语的词汇量很大,为了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首先有必要弄清楚现代英语词汇的类聚状态和结构组织.
2005, 22(4).
摘要:由于英语初学者对英语的语音、词汇、句式、文化等规则不够熟悉,常把母语规则移植到英语学习过程中,从而产生母语负迁移现象,给英语学习带来困难.加强对母语负迁移表现形式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克服英语学习中的障碍,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005, 22(4).
摘要:如果说中国的哲学,那么就是道家与儒家的思想体系.它几千年来主宰着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和思维方式.道家、儒家、道教和宗教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着各自的界定与区别.我们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2005, 22(4).
摘要:随着文学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到来,读者的参与便具有了鲜明的商品消费特征,于是,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时代的隐含读者及其社会心理便演绎为种种商机.作家在商机的召唤中凭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身份走出书斋,溶入了市场经济的海域并试图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许多文学活动便来不及理性地思考与冷静地选择,无可奈何地以实用性为目标参与了这一转变及其进程并下降为一种消费互动.在市场的选择中,文学救世的追求便失落在泛文化的时代里.文学娱乐消遣性的膨胀和传媒的新老更替又使其出现了新气象.
2005, 22(4).
摘要: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在电视新闻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新闻形式,也是电视理论界评说的热点话题.民生新闻的概念和内涵该如何理解与界定?文章对"民生"的概念,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的关系,本土化与民生新闻等方面作了辨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05, 22(4).
摘要:近代史上的报人大多数都是由知识分子充当的.这些报人的知识分子品格中有传统的一面,他们像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参加过科举考试,具有知识分子特有的精英意识;又有近代化的一面,他们都接受了西方的进步思想.传统的一面与近代化的一面结合在一起,使他们用办报的形式参与政治,或改良,或革命.传统的一面又常常与近代化的一面发生矛盾,集中表现在他们对报纸的商业属性的漠视上.这就构成了近代报人复杂的知识分子品格.
2005, 22(4).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理论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
2005, 22(4).
摘要:"四有"依然是对当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要求标准."四有"人才教育观点也依然是当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治责任、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教育机构及家庭等社会环境因素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
2005, 22(4).
摘要: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创业教育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了解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认真探索实施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将成为当前高校就业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005, 22(4).
摘要:大学生旷课违纪现象的普遍存在与大学生违纪的特殊心理有关.应从不同方面对大学生旷课违纪的特殊心理进行及时的探究和预防.
2005, 22(4).
摘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对文学名著的价值取向,贴近他们的思想热点和心理需求,挖掘外国文学名著的启发警示意义,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400067 传真:(023)62768460
电话:(023)62769249 E-mail:xb@ctbu.edu.cn
网站版权所有: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