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第1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渝大学人

      1998, 15(1).

      摘要 (1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邓全意教授 男,汉族,1936年7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人。1958年10月于西南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留校,先后从事校刊编辑与新闻报道工作、宣传与理论教育工作、学生思想教育工作。1981年任西南师范学院德育教研室专职副主任。1985年3月至1995年12月任渝州大学校长,1995年6月晋升为教授。曾任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高等学校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青年研究会理事、四川省、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首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审组成员。现

    • 邓小平理论科学特征研究论纲

      1998, 15(1).

      摘要 (2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其深远伟大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党的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伟大作用中找到惊人的相似之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引导我们继续前进的科学指南。

    •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1998, 15(1).

      摘要 (27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回顾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走向,分析了原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及其科学体系,论证了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集中全党智慧和经验的创造,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社会主义命运开创了光辉的前途。

    •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及意义

      1998, 15(1).

      摘要 (470) HTML (0) PDF 0.00 Byte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决非一蹴而就。早在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就提出了关于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八字方针”及“两种制度和平共处”的思想;周恩来提出了关于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五条方针”及“三个不变”的思想、八十年代初,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重要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政治智慧,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伟大构想。这个构想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增添了新的内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邓小平理论与党的建设

      1998, 15(1).

      摘要 (2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向新世纪,要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时,必须以邓小平党建理论为根本指针,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建设面向新世纪的党,使党建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 量的自身规定新探——再评“部分质变”

      1998, 15(1).

      摘要 (2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把对量的研究和对部分质变概念的考察结合起来,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依据并参考作为质量互变规律诞生地的黑格尔哲学,对量的连续性和分离性、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以及绝对性和相对性等作了探讨,认为定量和纯量、质和量以及整体和部分都只具有相对意义,而且,部分的变化只是非常单纯的量变。

    • 毛泽东应用逻辑的理论与艺术

      1998, 15(1).

      摘要 (19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逻辑的专著,但却留下了精彩的应用逻辑的艺术。毛泽东同志应用逻辑的艺术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在如何应用逻辑的理论方面进行了独特的创造,形成了如何在写作或说话中运用逻辑知识的比较完整的理论论述,从而在逻辑实践方面丰富了逻辑科学的理论。二是在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逻辑知识以形成一门应用逻辑科学的艺术上进行了广泛的创造,从而不论是在关于逻辑形式或逻辑方法上,都丰富了传统形式逻辑的内容。

    • 实践精神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1998, 15(1).

      摘要 (325)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哲学批判同实践相结合,“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马克思实践精神,促使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哲学不仅在于正确地说明世界,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应当将马克思哲学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应当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哲学,这是马克思哲学实践精神的内在要求。

    • 对中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思考

      1998, 15(1).

      摘要 (256) HTML (0)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粮食与人类生存、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密切相关,在人类历史和社会进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中国粮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根据粮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粮食发展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国内外粮食的发展进行完整与深刻的总结,并采取立体与动态的方法,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粮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对策。

    • 非均衡经济主体论

      1998, 15(1).

      摘要 (2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往往是非均衡交易,而产生非均衡的原因在于真实的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是具有根本差异性的经济主体,主要表现为经济主体拥有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不同上,从而决定了经济制度安排。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中,各经济主体由于支付的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不同,处于交易的非均衡态,而不是市场经济学说中指明的过程。文章通过对西方均衡理论的回顾和新近研究的分析,指明提出这种认识的理由,并应用具体事例,以说明中国各经济主体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 重庆工业化结构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1998, 15(1).

      摘要 (141) HTML (0)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是《1990—1994年,重庆工业化进程和工业结构研究报告》的结论部分。结论归纳了重庆工业结构的特点,指出了重庆工业分散、落后、低效的三个问题,重点提出了实施重庆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道路,建立合理工业结构和实现高级化的新思路。

    • 黔江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确立

      1998, 15(1).

      摘要 (1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黔江地区五县均属“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国定贫困县。区内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好,经济落后,基础条件差。八五期间该地区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经济总量小,效益差,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要使黔江地区在本世纪末实现越温达标,就必须在对区情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科学地选定支柱产业,合理地进行生产力布局,实施政府积极干预下的龙头企业和品牌战略。那么,我们就一定能把黔江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经济区。

    • 商标的类型和设计

      1998, 15(1).

      摘要 (18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商标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已越来越引起工商企业的重视,生产经营者把商标视为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象征,它的经济价值、信誉价值、权利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显示出来,使企业受益匪浅。

    • 试论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1998, 15(1).

      摘要 (50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会计准则是制定会计制度的基础与前提,它可以保证会计制度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而会计制度则是会计准则的具体化,它可以补充会计准则的完善性,保证会计准则的目标性与科学性;目前两者并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应当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运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共同规范与指导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纪要

      1998, 15(1).

      摘要 (455) HTML (0) PDF 0.00 Byte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于1997年11月10日至13日在上海师大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一年来常务理事会的工作,研究、讨论1998年学会的工作计划,重点是如何做好本会成立十周年庆祝会、三届二次理事会和学术研讨会的准备工作。 会上,着重研究了1998年的工作安排,经过讨论,明年要重点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 蜀族历史经济文化初探

      1998, 15(1).

      摘要 (1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远古时代,“蜀”是以蚕为图腾的一个部族,源于氐羌,活动于今甘肃、青海一带,后迁徙到川西北高原,再进入成都平原,治水务农,逐渐由畜牧业进入农耕时代,生产发展,经济发达,在开创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的同时,亦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蜀文化”。

    • 魏晋南北朝巴蜀散文史稿(上)

      1998, 15(1).

      摘要 (257) HTML (0)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时期的巴蜀,政治上动荡、分裂,朝代更替频繁;经济上虽也几度繁荣,但多遭战火焚毁;文化上儒学渐衰,道教流行;散文创作方面,蜀汉、成汉两朝,人才济济。成汉以后,兵连战结,斯文扫地,近乎荒裔。本时期巴蜀散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史传散文方面,其次为书信、奏疏一类。较之巴蜀秦汉时文,尚文重骈倾向更为明显,抒情成分有所加强,叙述更细密,论证更周详,通脱真率,较少拘禁,但仍以实用为本,并未出现纯文学散文。

    • 寻梦者的家园——《望舒草》意象系统初探

      1998, 15(1).

      摘要 (35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戴望舒的《望舒草》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部里程碑似的重要诗集。该诗集用象征手法,以大量的意象婉曲地表达着作者的烦忧、孤寂与虚无。种种意象,盘错交织。为便于叙述与理解,本文将此种种意象划分为指向失落情绪、象征希望与理想、自我象喻三大系统加以探讨。

    • 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出版事业

      1998, 15(1).

      摘要 (320)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大量史料,对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出版事业进行了描述。着重描述了报刊、广播及出版事业的概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几个领域在那一时期的特点。

    • 精神教育的功能、目标及其实施

      1998, 15(1).

      摘要 (2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精神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除了要培植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使公民从中受到感染、陶冶,从而提升精神信仰外,另一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全社会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切实有效的精神文明教育。

    • 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

      1998, 15(1).

      摘要 (22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教育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对实施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加强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必须努力把高校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

    • 逻辑填空题与是非题的解题方法

      1998, 15(1).

      摘要 (325)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了在各类高等教育逻辑测试中十分重要的两种题型即填空题和是非题的解题方法。通过分析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总结了在解答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为学生们正确地解答逻辑题提供一些帮助。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