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9(4):84-92.
摘要:在一般抽象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揭示了人的需要与物质生活的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满足需要所特有的消费方式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意义。资本通过引导和控制工人的需要和消费,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向工人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等领域全面殖民,由此促进资本生产关系及其合法性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由于资本自身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工人有限的购买力成为资本不可克服的界限。然而,与此同时,马克思指出,按照历史辩证法,正是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辩证地蕴含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萌芽及其历史性生成的条件。
2012, 29(2):111-115.
摘要:在西方文明对中国强势冲击和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康有为以进化论历史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重新阐释传统大同理想,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歌颂过去转化为面向未来,为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提供了文化前提,搞清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是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0, 27(5):4-9.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通过对资本主义以及传统社会主义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独特的深刻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有本质区别,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翻版的错误思想。 更多还原
2007, 24(3).
摘要: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冲破了股份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传统观念;破除了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教条理解;找到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形式;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论述了股份制为什么能够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阐述了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理论的重大意义.
2006, 23(5).
摘要:经典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文本结论本身不是认识问题的关键,更为重要的是其严整的推导过程。文章以“理想类型”方法在《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运用为例,探求用以解释现实的理论建构为何在实践中却走向了理论预设的反面,以透视社会学理论对阐释社会的意义。
2005, 22(3).
摘要:马克思把按劳分配规定为资产阶级权利,这是<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以前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先用小商品生产者的尺度来衡量按劳分配,然后又拿发达的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尺度来衡量小商品生产,通过这样曲折的道路就找到了按劳分配和资产阶级权利之间的同一性.马克思在衡量按劳分配时,所使用的是自由劳动的尺度,也即马克思是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角度来衡量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性质的.当然,关于什么是自由劳动,以前也只是一些特征设想,而缺少历史分析.
2004, 21(4).
摘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大量研究了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和产权关系,提出了其所有制和产权理论,并十分强调所有制和产权制度对于协调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改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产权理论对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1997, 14(3).
摘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根深蒂固的“左”的错误思想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本文主要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四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同志是如何根据客观现实情况对这些诘难进行解惑、释疑,为改革开放扫清思想障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