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2(3):11-24.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国向外拓展市场空间的重要途径,会对国内的劳动力就业及工资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定增长与国内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下,本文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结果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为正;按照区域、技能水平、企业、行业分样本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不同类别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工资水平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机制分析显示,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行业产值的中间路径发挥效应。 在此情况下,中国应从政府及企业层面出发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使跨国企业高质量“ 走出去” ,刺激国内就业,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
2023, 40(4):14-25.
摘要: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全球价值链面临重构、经济“脱实向虚”趋势明显的背景下,要素成本上升是否通过OFDI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国内制造业产业的“空心化”风险?采用2004—2017年东部沿海11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借鉴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型,研究要素成本、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空心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要素成本上升确实会引发产业“空心化”,且劳动力成本上升是造成产业“空心化”的重要推手;要素成本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剧产业“空心化”风险;其中,劳动力成本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最大。应科学调控生产要素成本,重点推进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构建“产商融”三位一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结构。
2023, 40(2):36-49.
摘要:构建ARDL-ECM模型,在全国样本和东、中、西地区样本下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碳排放的长期和短期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支持了“污染天堂”假说,其他地区则支持了“污染光环”假说。(2)FDI对碳排放的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差异显著。(3)二氧化碳排放的规模效应显著为正,技术进步效应和结构效应显著为负,且东部地区FDI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较大的规模效应以及较小的技术进步效应。(4)FDI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且FDI与GDP、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互为因果关系,其他因素通过与FDI的相互作用影响碳排放,为将FDI的碳排放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提供了实际依据。
2023, 40(6):57-73.
摘要:员工持股计划重启是我国资本市场助力企业维持人力资源禀赋、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以2014—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并未达到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理想效果,反而加剧了企业的过度投资,但对投资不足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在市场化程度欠发达地区,员工持股计划与非效率投资的正向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大股东定向受让、股东赠予方式下,高管认购比例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研究结论证实了当前我国员工持股计划长期激励效应不足的现状,为监管层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对投资者决策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2023, 40(5):82-100.
摘要:以中国2003—2019年持有A股上市公司股票为样本,基于投资组合视角研究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意愿受到投资组合影响,监督型机构投资者不会显著增加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相反,非监督型机构投资者会显著增加企业股价崩盘风险。影响机制检验显示,非监督型机构投资者通过增加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剧了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企业,非国有和公司治理水平低的企业中非监督型机构投资者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加剧作用更为显著。以投资组合为研究起点,探讨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股价崩盘风险的非对称影响,为证监会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治理、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2023, 40(6):86-97.
摘要:考察组织冗余的成因、分类及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从产权性质差异的视角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非沉淀性冗余资源越多,管理层发生过度投资的可能性越大;(2)企业的沉淀冗余资源与管理层的过度投资无显著相关性;(3)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非沉淀冗余资源越多,管理层发生过度投资行为的可能性越大;(4)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沉淀性冗余资源越多,管理层发生过度投资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2023, 40(1):132-143.
摘要:基于 2012—2018 年我国沪深主板上市公司披露数据,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对环保投资规模的具体效应,并检验不同省域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内部控制与环保投资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环保投资正相关;省域市场化程度会显著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环保投资的正相关关系。 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国有上市企业而言,其所在省域市场化程度会显著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环保投资规模的正相关关系。 文章验证了内部控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作用,丰富了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环境治理能力提供了有益探索。
2023, 40(5):150-162.
摘要:基于2013—2017年中国上市对外投资企业的面板数据,探究女性高管参与对企业对外投资速度、对外投资质量影响的内在机制与效应差异,同时检验了制度距离、高管综合资本等内外情景因素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女性高管参与会抑制企业对外投资速度的提升,但对企业对外投资质量的改善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高管参与对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效应存在层级差异,制度距离因素的引入会削弱女性高管参与对企业对外投资质量的积极作用,企业高管综合资本对女性高管参与效应的调整作用不显著。该结论为企业在转型时期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与战略衔接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2, 39(1):36-45.
摘要:基于2009—2017年中国对南太平洋5岛国的直接投资和贸易数据,借助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南太平洋5岛国直接投资对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发现,中国对南太平洋5岛国的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与其贸易额呈正相关关系,即中国对南太平洋5岛国的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且直接投资存量比流量,产生的贸易效应更为显著。但同时研究也发现,直接投资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应适时优化中国对南太平洋岛国的直接投资,以增强中国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促进效应,更好地提升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的双赢效果。
2022, 39(2):56-67.
摘要:采用政策评估的有效方法——双重差分法,评析“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实证结果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显著提升了沿线各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地理区位上,“一带一路”倡议对提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更为有效。从沿线国家发展水平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而对发达国家则不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从国际投资意向来看,实现双边投资协定签署及制度合作将有助于沿线各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升级。实证拓展研究使文末的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