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2(1):1-14.
摘要: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历程,从国内角度看,经历三次重大历史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从被动探索现代化到主动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转变;改革开放标志着从选择性探索现代化到创新性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转变;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特征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到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转变。 从世界角度看,三次重大历史转变把中国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历史进程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追赶再到积极超越发达国家跨进了两大步,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未来发展态势,由此确认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开辟广阔前景。
2025, 42(2):1-12.
摘要:数字经济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供了重要机遇。立足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从数字经济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两个层面系统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链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全面剖析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的数字基础设施底座不牢、数字创新生态体系脆弱和数字产业协同发展滞后、产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弱等现实困境。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分析以数据要素市场化为市场动力、数字创新为成长动力、数字平台为保障动力数实融合发展为融通动力的动力机制。鉴于此,在路径选择上,应夯实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增强产业链的数字基础能力,强化产业链的数字平台支撑,提高产业链的数实融合水平,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优化产业链错位协同发展新格局。
2025, 42(3):1-10.
摘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生产能力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 基于系统研究视角,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产业安全四个维度界定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并进一步指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在耕地数量、黑土资源、气候条件、机械化水平等方面有力推动不同维度的粮食安全,但同时也面临农村劳动力流失、黑土资源退化和资金支持不足等困境。 因此,应从增加农村劳动力供给、保护黑土资源和激发政府主体责任的角度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2025, 42(3):11-24.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国向外拓展市场空间的重要途径,会对国内的劳动力就业及工资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定增长与国内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下,本文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结果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为正;按照区域、技能水平、企业、行业分样本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不同类别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工资水平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机制分析显示,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行业产值的中间路径发挥效应。 在此情况下,中国应从政府及企业层面出发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使跨国企业高质量“ 走出去” ,刺激国内就业,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
2025, 42(2):13-28.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信息资源与社会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力量。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基于 2011-202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创新为视角,对数字经济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经济韧性的机理和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增强创新能力是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机制:数字经济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具有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和空间溢出特征;相比外围城市,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积极效应更显著。因此,应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潜力,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红利,完善城市经济体系,协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2025, 42(1):15-24.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网络流行语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当前研究中的主要理论取向和主要议题,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若干研究建议。
2025, 42(1):25-34.
摘要: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国际发展环境不断演变,我国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方面出现了基层治理主体要素作用发挥不足、数字技术应用基层治理不成熟、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不完善等发展困境。 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可采取建立良性基层治理共同体、采用“智治赋权”的基层治理模式以及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提升基层法治化水平,进而不断增强我国基层治理能力。
2025, 42(3):25-39.
摘要:县域是打通城乡资源共享,提升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 以陕西省为例,选择 2010—2020 年陕西省内的县级单位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撤县设市与撤县设区的县域行政体制改革如何提升农民收入。 结果表明:(1) 单纯的撤县设市并不一定能提高农民收入;( 2) 相比于撤县设市,撤县设区能够提高农民收入;(3) 撤县设区对改制县与建成区产生了相似的影响;(4) 撤县设市会强化原有撤县设区政策对建成区农民收入的提升效应;(5) 撤县设区的政策效应是以土地为媒介,土地出让面积发挥了一定的中介效应。 基于上述结果,县域行政体制改革提高农民收入的路径,一是需要重视城乡发展中的横向财政失衡问题;二是合理制定县域行政体制改革的引导与激励机制;三是县域行政体制改革要与城乡融合发展相配合;四是注重合理引导农民就业同县域行政体制改革相融合。
2025, 42(2):29-42.
摘要: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变革注入了新动能,对于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尤为重要。本文选取2013-2022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数据分析,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的时空演变特征:从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检验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省际间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表现出较强的惯性特征。从直接效应分析,在全国范围及分地区检验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都能够直接显著地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且东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在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检验中,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资源产生“虹吸”作用,本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周边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中部和西部则完全相反,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2025, 42(1):35-44.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在创新和效率上有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还从生态环境保护层面赋予了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以全新的生态价值内涵,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的深刻变革。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者、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资料经历了科技化转型,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呈现出创新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的继承创新、要素理论的内涵扩展,还充实了生态产品价值学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示范方案。 基于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在于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奠定新业态产业基础,搭建新时代科创体制,营造数智化绿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