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1(4):155-164.
摘要:伴随社会工作的全面铺开和受重视程度的提高,当前青年社工职业认同的整体水平高于以往研究。从影响因素来看,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的个体特征和包括社工工作年限和所在社工机构的规模的职业特征对青年社工的职业认同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从作用机制来看,个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青年社工的职业认同。路径分析表明,个人-组织匹配对青年社工职业认同的效用高于公共服务动机。因此,要提升青年社工的职业认同进而提高社工队伍的职业化水平一方面要注重引导青年社工投身职业,服务公众的“初心”情怀,另一方更要注重创建与优化工作环境,为青年社工提供职业支持资源,提高个人-职业匹配,实现青年社工个人与机构发展的“双赢”。
2023, 40(4):1-13.
摘要:为了回答行业内、外离职意愿社工是否为两个相似的群体以及是什么因素导致有些社工想要离开社工行业而另一些社工却只是想换一家机构两个问题,采用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现状调查的子样本开展研究(n=1 528)。结果表明,尽管行业外离职意愿社工在人力资源状况上并不显著优于行业内离职意愿社工,但行业外离职意愿社工比行业内离职意愿社工对当前职业和工作的态度或感受更消极,且家人对其从事社工职业的态度更消极,职业对家庭的影响也更消极。这一结果表明,行业内、外离职意愿社工并非两个相似(同质)的群体;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工是否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家人对社工从事该职业的态度,以及职业认同对社工的行业内、外离职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
2023, 40(6):98-108.
摘要:本研究通过调查100名医务社工来探讨该群体的留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95%的医务社工有一定的留职意愿。婚姻状况、工作经验、工作自主性和来自医院体系的社会支持对医务社工的留职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角色模糊和职业倦怠对医务社工的留职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工作自主性和来自医院体系的社会支持可显著提高医务社工的留职意愿。研究建议,通过明晰医务社工的角色分工和职责范围、提高医务社工的工作自主性、增强对医务社工的社会支持和减低医务社工的职业倦怠感,来提高医务社工的留职意愿。
2023, 40(4):158-164.
摘要:社会工作本质意义上是一种社会服务活动,在利他主义价值观下用相应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其专业属性决定了社会工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参与治理具有多重优势,其全方位、多元化、高效化地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构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而在实际的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中尚存专业特质不足、角色定位模糊、政策倡导能力不足等困境,对于这些困境的有效优化,将促进社区社会的良性发展。
2019, 36(4):1-10.
摘要:为了实现对中国社工离职倾向现状的总体描述,并检验“个体—职业/组织—家庭三因素模型”对于解释中国社工离职倾向原因的科学性,采用“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现状调查”的大样本全国调查数据(n=3111)开展研究。结果发现,有19.6%的社工想离开社工行业,这表明中国社工离职(转行)倾向的现状不容乐观。分层回归分析发现,个体因素、职业/组织因素和家庭因素均可以独立地解释社工在离职倾向得分上的变异,这表明,“个体—职业/组织—家庭三因素模型”确实是一个解释中国社工离职倾向原因的合理框架。这一模型是对西方“个体—组织模型”的扩展,体现了在东方文化中家庭因素对社工离职倾向的重要影响。这一研究结果对社工机构如何降低社工的离职倾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019, 36(3):56-66.
摘要:我国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在不断拓展其服务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政策、资源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尤其是核心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开展老年临终关怀服务中,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体现为价值、知识及技巧三个维度,具体包括文化敏感、安然死亡、立体关怀、绘泽生命、功能维系、信仰剖释、内部顾问、死亡教育、危机干预、缅怀往事和灵性照护共计十一个方面。根据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基本框架,可以分别通过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政策来培养、提升和夯实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2018, 35(5):60-68.
摘要: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兴未艾,但其核心能力的建设才是关键。医务社会工作者要有同理他人、生命感悟、健康促进的基本价值理念,要掌握基本医疗护理知识、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知识、医疗卫生福利政策与法规知识,要精通专项个案管理、服务项目管理以及社会资源链接的实务技巧。为此,需要创新专业教学模式、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开展顶层制度设计以及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提升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2017, 34(2):69-75.
摘要:我国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和水平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面临着诸多职业困境和阻力,其核心能力亟待提升。研究发现,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可以表现为尊重学生多样性、自我反思与成长、温柔坚持并等待、跨文化和跨学科、政策分析与倡导、项目设计与管理、建立并维持关系、动态性系统评估、团队协作和整合等九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从宏观上要加强国家党政方针和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中观上要通过专业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微观上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2017, 34(5):88-93.
摘要:社区公共问题是社区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需要各种主体共同治理。在治理视角下,社工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开始介入社区公共问题。在S街社区广场噪声扰民问题这一案例中,社工通过紧急介入、确定治理主体、沟通协调、达成共识的介入步骤完成了对广场噪声扰民问题的治理。在这一过程中社工主要扮演着协调者、建议者、沟通者等不同角色,并促成社区公共问题理性解决,带动了社区多元主体治理的发展。这一过程反映了社区治理从传统行政管理向多元治理发展的趋势,但也折射出社区治理理论的局限性。
2015, 32(4):87-92.
摘要:随着农民工家庭化流动的增多,城市流动人口中的“三失”青少年问题突出,如违法犯罪率高。但由于其流动人口身份,〖JP2〗受到城市社会关注较少,现有的针对流动人口“三失”青少年的社会工作干预成效有限,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认为城市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要尽快覆盖到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群体,依托社区、企业与学校在帮扶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实施社工机构与社会、企业、学校与家庭多方联动的机制,解决相关问题,使其尽快回归社会,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