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7(6):1-10.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在保费收入、保障范围和参保农户数量等指标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保障水平不高、农业保险“不解渴、不顶用”也一直是各方反映的焦点之一。本文结合了福利经济学和保险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遵循“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必须优化其财政补贴政策”的逻辑主线,对实施财政补贴政策是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前提条件、有效途径、有力举措和重要渠道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对该领域日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预测,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优化路径。
2019, 36(1):1-7.
摘要:本文基于创新发展理念,将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保险深入持久发展作为逻辑主线,以保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制度迁移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实现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保险发展的现实困境、高新技术挑战、农业保险扶贫的战略要求、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等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对农业保险的深入创新发展提出研究展望。
2018, 35(2):1-11.
摘要: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求人口的迁移与居住地域的变化,更要注重让农民拥有和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为此,本文基于财政学中“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保费补贴联合作用对于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本身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较小,而保费补贴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使得公共服务水平、农民收入结构、受教育水平等许多不显著的因素成为了农业保险需求增加及保费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就此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2017, 34(3):1-8.
摘要: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已经成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支出的结果却有失公平性。本文以财政支出公平和偏好理论为基础,对东西中部三大地区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和财政补贴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边际财富效应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好的增强会促进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发达地区高补贴和高保障、欠发达地区低补贴和低保障状况,使得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应形成以中央政府财政补贴为主,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
2017, 34(2):41-47.
摘要: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依据客观的天气条件作为保险赔付对象,能有效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天气灾害的有效替代方式,是农业保险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结合保险经济学、市场增进理论以及比较分析等理论与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制度优势、发展路径、国内外的制度实践和不足之处,以及政府作用等有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围绕如何降低基差风险与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给出了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
2015, 32(1):17-23.
摘要:同一的保险费率容易引发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对不同区域进行风险区划已经成为解决该类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基于实际损失,搜集2000年以来的安徽省各市农业数据,选取单产变异系数、受灾超过10%与20%的概率、平均受灾率和平均绝收率五个指标,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并对相关结果进行讨论,以期得到的研究结论对实际的农业保险的研究和开展做出贡献。
2014, 31(4):41-47.
摘要:近年来,农业巨灾已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建立和完善农业巨灾保险机制已经迫在眉睫。为此,本文以农业巨灾保险机制设计的路径推进为线索,利用保险经济学等理论工具,从农业巨灾风险的可保险性出发,在比较了几种传统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后,以农业再保险制度安排为重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梳理,阐述了农业巨灾保险机制设计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国内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