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1(3):129-137.
摘要: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新时代,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牢牢把握国有企业姓“党”这一根本政治属性。在强化国有企业党建引领的过程中,应坚持问题导向,层层落实党建主体责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2023, 40(2):26-35.
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二十大召开以来,学界就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方位、制度优势和实践方略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共识性成果丰硕。总结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厘清新形势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且可以从多元视角审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目标、方向和现实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益的理论思考。
2022, 39(4):51-63.
摘要: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重要领域,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在实务探索和理论研究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本土经验与中国特色。我国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理论视角、方法技术、发展模式、实务领域、政策经验以及地方实践等方面。与民众美好生活需求以及高质量学科发展趋势相比,已有研究依然面临着提升研究质量、拓展研究范式、丰富研究框架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等方面的挑战。未来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研究要不断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积累学术经验,扩大学术影响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挖掘本土资源和特色,构建有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2022, 39(4):72-83.
摘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生力军。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发出号召,青年一代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切实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为时代新人培养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邃内涵,着眼于新时代培养怎样的青年、为谁培养青年、怎样培养青年这一时代问题,从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以及加强制度保障等层面,教育引导青年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理想和为人民幸福而永久奋斗的价值追求。
2020, 37(6):123-130.
摘要:以三重逻辑解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生成逻辑解析,正是由于“人民的需要”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了更好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才得以出场;从演变逻辑解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包含“需要—发展—需要”否定之否定逻辑演变环节,“人民的需要”是化解“发展”动力源泉;从实效逻辑解析,只有确认“人民的需要”主导性,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才具有社会动力效应。因此,虽然“发展”是解决矛盾的要点,但“人民的需要”是解决“发展”主题,应居于主要方面。厘清这个问题,对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贯彻党的发展理念意义深远。
2019, 36(6):85-92.
摘要:医患信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的信任关系。现代医患信任应是生活世界中对专业医疗服务的专家信任、社会场域中对完善医疗保障的机构信任与心理场域中对和谐医疗环境的心理信任的集合体。我国三位一体的医患信任面临严峻挑战,受到诸多因素限制,新时代建设良性医患信任的本土化策略可从三大层面进行:重塑牢固和谐的专家信任与人际信任,新塑医患信任的微观基础;构筑平衡充分的机构信任与制度信任,完善医患信任的宏观保障;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信任与文化信任,锻造医患信任的核心气质。
2019, 36(4):89-97.
摘要:基层是国家政权延伸的“神经末梢”,基层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进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也面临着社会矛盾多发、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未形成、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转型期的更迭、基层政府对治理理念的盲视以及社会组织的边缘化。因此,面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方向、精细化、协同化、科学化、信息化的角度来探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2019, 36(5):94-101.
摘要:高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极端重要”工作的重要阵地。在自媒体网络舆论环境下,把握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是凝聚共识的需要、占领阵地的要求,也是弥补失语的必然以及对冲挑战之必需。针对自媒体主体多样化、信息碎片化以及内容随意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性、系统性、权威性所提出的挑战,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强化主导辐射意识,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效力和吸引力,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制胜本领,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主体意识,提高意识形态传播主体媒介素养,着力构建大数据话语新平台,建立健全舆论焦点应对机制,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识,更加牢固地掌控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