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0(2):50-65.
摘要:“谁来种地”的问题始终关系着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农地流转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探索。但我国农地流转市场存在大量的人格化交易,这种交易形式是否会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利用农地转入零租金衡量人格化农地流转,探究其对粮食种植的影响,以及不同约束条件下人格化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格化农地流转显著促进了转入户粮食种植的积极性,“趋粮化”效应明显,且这种“趋粮化”效应在普通农户群体中的影响更大;人格化农地流转引致的“趋粮化”效应主要原因在于转入户所面临的成本效应、锚定效应以及机械替代效应;此外,人格化农地流转引致的“趋粮化”效应还存在约束条件,转入户营利性动机和农地细碎化明显阻碍人格化农地流转的“趋粮化”效应。本研究说明在当前农地流转人格化交易特征明显的情境下,“趋粮化”效应尚能保证;但随着农地流转市场逐渐向市场化转型后,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将是一项重大课题。
2015, 32(2):94-98.
摘要:《萨勒姆女巫》是一部因个人过失在无序的世界中丧失身份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道德升华、完成救赎的平民悲剧。米勒开拓性地塑造了一位平民悲剧英雄并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悲剧精神,激发了观众的共鸣和心灵净化之感。该剧专注于社会改造和道德净化,力图为陷于生存困境之人提供道德启谕。笔者在总结米勒独特悲剧观的基础上从荣格个体化理论的视角分析该剧主人公向悲剧英雄蜕变的心路历程,阐释该剧现代文化背景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关怀,挖掘其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思想主旨。
2013, 30(3):154-160.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式的问卷法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为测量工具对海南省7所高校的3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差异分析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四种人格类型中,多血质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抑郁质最低;且社会支持对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趋于一致。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神经质性、内外向性和家庭外源性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更强的影响力;神经质性对主观幸福感只有直接的影响,而内外向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而且可以通过家庭外源性支持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
2012, 29(5):56-62.
摘要:员工人格特征与心理契约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在组织形成良好的雇佣关系、完善人力资源战略、促进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及组织绩效。本文系统回顾了组织中员工人格特征与心理契约类型的关系、人格特征与员工对心理契约违背感知影响关系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指出员工人格特征与心理契约关系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及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12, 29(6):141-146.
摘要:本文从荣格心理学中“永恒男孩”原型、英雄原型和独立人格的形成视角解读《阿拉比》小男孩的人格。与古希腊神话中阿多尼斯对比,呈现小男孩人格中的“永恒男孩”原型,前者将“永恒男孩”原型渗透到人格的全部,因而夭折;后者却避免其侵蚀,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成功过渡到英雄原型第一阶段。《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人公进一步证实了小男孩实现英雄原型第二阶段。健全独立的人格使小男孩打破了前人展示的落魄的幻灭者形象。
2011, 28(4):150-155.
摘要:道德认同是指德行对自我的重要性,是联结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是激发道德行为的重要动机。道德认同可以预测道德行为;人格、社会结构、家庭关系、朋辈关系、团体道德氛围、道德行动机会等因素影响道德认同的发展。道德认同研究显示,道德教育应重视家庭德育功能、营造学校道德氛围、引导积极朋辈关系、拓展道德实践机会。 更多还原
2011, 28(4):156-16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创新人才人格的完善,有助于创新人才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创新环境的优化。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构建适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激励机制,以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更多还原
2010, 27(1):82-86.
摘要:社会进入加速转型期后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内均出现了诸多不能完全调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这是目前社会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加速社会转型和现代型社会建立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制度层面和社会结构层面的不调适现象,而在社会群体意识领域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社会疏离就是其中之一。基于一种宏观的社会背景,目前社会疏离变得逐渐清晰。就其成因而论,与文化价值观念、制度变迁难以割舍;而就其解决的路径而论,亦与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2009, 26(5):110-114.
摘要:商事法律关系主体——商人的界定和法律确认是建立商事秩序的主体性基础。现代商合伙具有明显区别于民事合伙以及商个人、商法人的本质差异性,但有关认识却依然含混,影响到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建立与完善,确实有待厘清。基于现代商合伙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立法特别是新《合伙企业法》的针对性分析、比较、评价,可有效揭示其法律蕴涵,并为法律实践提供准确的法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