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3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空效应检验

      2025, 42(2):29-42.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时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
      摘要 (108)HTML (0)PDF 1.59 M (81)收藏

      摘要: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变革注入了新动能,对于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尤为重要。本文选取2013-2022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数据分析,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的时空演变特征:从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检验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省际间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表现出较强的惯性特征。从直接效应分析,在全国范围及分地区检验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都能够直接显著地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且东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在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检验中,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资源产生“虹吸”作用,本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周边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中部和西部则完全相反,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 农村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的长效策略及优化政策

      2025, 42(3):56-66.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村低收入群体长期稳定增收
      摘要 (49)HTML (0)PDF 1.33 M (54)收藏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 通过分析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特征和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来源及结构,得出的结论是:低收入群体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较低,对总收入的贡献率低于其他收入群体,是导致与其他收入群体巨大差距的主要因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低收入群体总收入的贡献率与其他收入群体比较接近,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小。 研究结果表明,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低收入群体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稳步提升财产性收入和增加转移性收入。 促进农村低收入群体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对策是:强化就业创业支持,帮助低收入群体“ 挣钱”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经营收入增长;壮大帮扶产业,强化产业增收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盘活农村资产,打通低收入群体家庭资产升值通道。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5, 42(1):101-109.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交通运输业交通强国
      摘要 (132)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对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并呈现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一致的价值意蕴。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改革深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仍存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科技创新驱动水平有待提高、绿色低碳转型进度尚有欠缺、运输服务质量存在提升空间等现实问题与挑战。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赋予的新任务和新使命,我国交通运输行业需从构建高质量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培育交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进程、扩大优质运输服务供给四个方面发力,多领域、多路径协同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 政府支持如何影响孵化服务与入孵企业创新的关系

      2025, 42(3):112-126.

      关键词:区域支持政策众创空间孵化服务政府支持入孵企业创新产出
      摘要 (53)HTML (0)PDF 1.68 M (57)收藏

      摘要:政府支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跟情景和具体实施策略有关。 众创空间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 大众创新” 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2015 年以来,区域支持政策对众创空间的支持力度很大,众创平台也积极对入孵企业开展孵化服务,但区域支持政策和平台孵化服务对入孵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却没有得到实证检验。 基于“ 政府—平台” 协同的整合分析思路,构建了政府支持政策、孵化服务与入孵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分析模型,并采用《 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7—2023 年) 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众创空间提供经济服务、网络服务、能力服务三种孵化服务均对入孵企业创新产出有积极正向影响,且网络服务孵化效果最佳;但政府支持负向调节经济服务、网络服务与入孵企业创新产出间关系,政府支持对能力服务与入孵企业创新产出之间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结合进一步调研分析,认为导致负向调节的原因可能是政府支持政策的倾向效应和众创空间获取优惠政策的攫取行为造成了政府支持的滥用或不适当分配。

    • 消费者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评价的影响

      2025, 42(3):127-136.

      关键词:消费者参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评价价格加成感知温暖
      摘要 (40)HTML (0)PDF 1.25 M (46)收藏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普及,消费者逐渐直接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活动,即消费者参与企业社会责任( CECSR) 。 但是,CECSR 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态度感知还存在分歧:有人认为这是正能量从而增加对企业的好感,有人认为这是企业将社会责任成本转移给消费者反而降低了消费者对企业的好感。 为解释上述现象,在淘宝网“ 公益宝贝计划” 背景下,研究 CECSR 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 通过实证研究,找出了 CECSR 影响消费者对企业评价的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感知温暖正向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二是通过感知价格加成负向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 并且,消费者感知到的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提供优质产品能力的关系强化了价格加成的中介效应。

    • 基层善治价值共识的共同体路向——缘于基层治理“法治化”内蕴的探赜

      2025, 42(2):143-167.

      关键词:基层善治价值共识基层治理共同体伦理精神“法治化”制度
      摘要 (77)HTML (0)PDF 1.21 M (75)收藏

      摘要: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本身蕴含善治价值取向,基层善治价值共识旨在表达关于“法治化”制度运行的“共同感”其实现的核心逻辑是生成基层治理共同体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的内核呈现为党政群团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权力为民、各类协同组织公益互助的凸显、自治组织的“共参共商”以及个体的家国同心。借鉴制度构成要素的划分,促成上述图景的“法治化”制度应当以价值性与“技术性”相统一为原则““综合性”地完成如下建构:嵌入文化-认知性要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为涵养:彰显规范性要素,以自由、平等、公正为统摄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据此推进制度的系统衔接:统筹规则性要素,缜密策划实体规定与程序规定。而且,三者交叠的建构过程须秉持以文化-认知性要素为始基的立场。

    • 空间生产与社区营造: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北碚模式及其当代意义

      2025, 42(3):159-169.

      关键词:空间生产社区营造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北碚模式
      摘要 (52)HTML (0)PDF 1.39 M (58)收藏

      摘要:如何实现空间生产与社区营造,促使传统乡土社会向现代化进行转型,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章以民国时期北碚的乡村建设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北碚乡村建设中空间生产的过程与历史经验,借以发掘乡村建设进程中社区营造的基本逻辑。 研究发现,乡村既有的产物是空间生产的客观基础,基于乡村特色的优化改造则是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 这对我国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国企混改路径创新:从中长期实现共同富裕

      2024, 41(1):1-13.

      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共同富裕;收入分配
      摘要 (414)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进共同富裕离不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促进共同富裕就要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本轮国企混改推动了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融合发展,在提高国企运行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同的改制路径也暴露出新的问题,员工权益保护不足、效率与公平关系处理不当、绩效薪酬体系不合理等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从整体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国企债务等方面分析国企混改现存问题对我国共同富裕实现进程产生的影响;并从发挥国企产业引领作用、深化国有经济科技创新驱动效应、找准国企职能定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分配体系现代化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国企混改应从模式创新入手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在保持经济增长韧性与可持续性的同时,以中长期改善民生为导向,推动中国共同富裕目标尽早实现。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研究

      2024, 41(3):1-9.

      关键词:生态环境损害;生态补偿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纠纷解决机制;赔偿诉讼制度
      摘要 (531)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从长江、黄河跨行政区域流域治理开始的,经历了对跨行政区域生态补偿制度实践的反思与探索,建立了流域源头生态环境的纠纷解决机制。对于跨区域流域水污染纠纷解决的途径,法律主张采取协商与协调相结合的办法。《民法典》规定生态环境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要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体系,需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确立前置程序是检察机关履行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式,规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协同模式。要完善侵权惩罚赔偿司法适用制度体系,就需要构建生态环境损害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刑附民公益诉讼案件惩罚性赔偿的民事适用制度,生态环境侵权案件惩罚性赔偿的司法适用制度。

    • 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优化与效力提升——解码共同富裕“浙江经验”

      2024, 41(5):10-21.

      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融合;政策赋能;市场驱动;包容性增长
      摘要 (398)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镇化方面的集中体现,是消解传统城乡二元分置惯性,促进区域生产力均衡,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在结合浙江省多年的城乡融合发展行动实践的基础上,以“理论认知—差异辨识—体系重构”为逻辑主线,以浙江的城市融合发展相关案例为基本参照,着重阐释浙江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已经取得的新成就,面临的新挑战,突破的新方向。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出发,聚焦新时代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优化与效力提升,通过破除城乡空间体制性障碍、促进市场化的机制效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供给等措施推进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继而为全国城乡融合工作的推进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参考,也对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上一页123456
    共34页333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