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2(4):1-12.
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重大原创性和鲜明标识性的范畴。从生成机理看,“人类文明新形态” 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的新文明,是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进程中同步生成的新文明,超越了资本主义“ 旧文明”,实现了人类现代化的文明创造。从创新逻辑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独特文明内涵,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文明底蕴,展现出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主体性。从理论贡献看,“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 两个结合” 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经由“术语的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时代元素和理论内容,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向普遍化的马克思主义转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提升。
2023, 40(2):26-35.
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二十大召开以来,学界就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方位、制度优势和实践方略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共识性成果丰硕。总结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厘清新形势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且可以从多元视角审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目标、方向和现实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益的理论思考。
2021, 38(5):1-8.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及群众性等特征的优秀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一种高度的理性自觉,是自信与他信的双重审视与辩证生成。在自信基础上的他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逻辑,他信基础上的自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逻辑,两者共同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021, 38(6):1-9.
摘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思想建党作为我党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在不同的革命阶段都累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建党初期,党的主要工作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大革命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思想建党理论开始萌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首次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思想建党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思想建党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实事求是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思想建党迎来新发展,党创造性地开展整党整军运动,纠正错误思想,初步提出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思想。通过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建党发展脉络,得出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建工作首位、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等重要启示。
2019, 36(6):10-14.
摘要: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本文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内涵以及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认识,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个角度说明劳动价值论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实理论基础,针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2018, 35(1):6-18.
摘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紧紧抓住和解决好基本制度、生产目的和资源配置这三个根本问题。这三个根本问题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在基本制度方面,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生产目的上,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证被解放和发展了的生产力归人民所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资源配置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有公有制经济的全力配合,政府对资源配置才能真正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当然其效果如何还得看这只手有没有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是共同富裕,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保证了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必然是也必须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从而这个效率必然是与公平一致的。
2016, 33(3):9-17.
摘要:近年来,创新驱动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创新驱动理论研究的时期、内容及其数量,把创新驱动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初期研究阶段、集中研究阶段、深入研究阶段。对这几个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比较分析,追寻学界对创新驱动战略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轨迹,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是要加强创新驱动战略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二是要强化创新驱动的多氛围、多学科研究;三是要加强对创新驱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关系研究;四是要加强对马克思创新驱动思想的研究。
2016, 33(3):76-8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经历了酝酿与准备、艰难探索、初步形成等阶段,反映了近代以来无数先进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创造。尤其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结合历史、社会、文化和现实国情,努力突破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对上层建筑进行全面、系统地改革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框架和基本轮廓。
2014, 31(4):36-40.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发展,它还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协调处理好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破除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走循环化发展道路,构建生态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2014, 31(6):80-86.
摘要: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实现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深入研究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动力。需要的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内在动力,本文从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系统分析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并对如何激活贯彻群众路线的动力系统提出对策建议:一是满足需要体系,寻求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大公约数,增强内驱动力;二是改革创新,破除路径依赖,减少贯彻群众路线的阻力;三是强化教育引导,凝聚广泛共识,形成贯彻群众路线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