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第1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邓小平反腐败理论研究

      1999, 16(1).

      摘要 (20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邓小平同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

    • 邓小平人才思想简论

      1999, 16(1).

      摘要 (202)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邓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学习、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人才思想,对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1999, 16(1).

      摘要 (17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一、纠正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强调要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分析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三、在解决时代课题中,作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新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 实事求是与“三个有利于”标准

      1999, 16(1).

      摘要 (267) HTML (0)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形成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和具体化。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主旨之一是纪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20周年,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切实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确保“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脉搏与主题

      1999, 16(1).

      摘要 (10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1-22-23-24-25-26

    • 我国1998年洪涝灾害的深层次原因系统分析

      1999, 16(1).

      摘要 (211)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洪涝灾害的基本概况自古以来.洪水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了磨不去的印迹。往昔之‘“昔”的甲骨文,即象征着漫天洪水淹没了回头。史载.由西汉(公元前206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2155年中.共计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造成了酿就水患的必然性。目前.我国仍有2/3的国土面积常罹水患.黄河、长江、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珠江七大江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地面高度均低于江河洪水位.洪水的每一个脚步,对沿岸来说,都将是沉重的一步。今年更因气候的反常而造成暴雨连倾.长江全流域洪水齐发

    • 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背景分析

      1999, 16(1).

      摘要 (2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曾是友好邻邦、但也有许多积怨.“二战”后曾有过较长时间的相互封闭。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在70年代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对两国和亚太地区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日本朝野的右翼分子却在不断为中日关系的发展设置障碍.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现象在其对外关系中日益凸现,给中日友好关系和东亚地区和平蒙上了一层阴影。

    • 经济增长方式的测定与评价

      1999, 16(1).

      摘要 (134)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方针,这是经济工作中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当前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是深入了解定量测定经济增长的方式;了解并掌握用什么指标和方法来测定其粗放或集约的程度及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

    • 可转换债券──中国证券市场上一种新的金融工具

      1999, 16(1).

      摘要 (374) HTML (0) PDF 0.00 Byte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可转换债券.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投资工具,它兼有债券和股票的双重特性.是一种混合型的投资工具。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可转换债券。以其风险小收益大的优良性能而受到众多中长期投资者的青睐。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可转换债券试点,“南化转债”和“丝绸转债”的发行和上市使得可转换债券成为市场之焦点.这一新的证券品种的推出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较为灵活的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

    • 管理创新:中国企业家的必然选择

      1999, 16(1).

      摘要 (29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管理创新是当今知识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的主旋律。作为中国企业家,要想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推行管理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管理创新对企业来讲,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对企业家而言,则是衡量企业家素质和才能的标准。

    • 稳健性原则对商业银行回避风险的作用

      1999, 16(1).

      摘要 (2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银行作为一种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也相继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处理日常业务中.必须采取稳健性原则.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作出充分估计,并体现在财务处理上.以起利未雨绸缪的作用。

    • 欧元启动对国际金融的影响

      1999, 16(1).

      摘要 (261) HTML (0) PDF 0.00 Byte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于1997年9月10日重申,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将于1999年1月1日如期启动。欧元的诞生不但会推动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加强欧盟的竞争地位,逐渐改变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将对国际经济乃至世界整个经济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欧元即将出现之际,我国应及时调整对外金融关系,支持欧洲货币联盟,稳定全球金融秩序;加强宏观金融调整,防范金融风波。稳定与协调人民币与其它货币的汇率,谋求建立共同的金融协调机制。

    • 欧元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冲击──兼论欧元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1999, 16(1).

      摘要 (285)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8年5月,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作出了历史性决策,确定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奥地利和芬兰等十一个国家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创始国,并已于1999年1月1日启动欧元。会议还初步确定了加人欧元区的十一个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任命了管理未来欧元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现任欧洲货币局局长杜伊森贝赫担任欧洲中央银行行长。行长的确定标志着欧元这艘重吨级别的航船在世界金融海洋里即将起航。欧元的诞生,将有利于欧洲资本市场的统一。统一的市场将更有潜力。远胜于各个市场的简单相加。它将具有更大

    • 环保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1999, 16(1).

      摘要 (28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导致环境恶化的劣迹。人类社会在工业化道路上高奏凯歌的时候,也感到自己的生存质量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空前的挑战。怎样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国际贸易也不例外。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全面觉醒,各种环保法律法规和措施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同时也进一步体现在各国的贸易政策和措施上。在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环境质量下降的国际贸易活动加以管制的同时,假环保之名行贸易保…

    • 美国的小企业法

      1999, 16(1).

      摘要 (210)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十五大提出私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鼓励其发展壮大。如何搞好国有中小型企业和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的私营企业,已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美国在发展大公司的同时,对小企业的发展也从法律上给予了保障,这对我国改革有借鉴意义。

    • 知识经济时代的法制建设──兼论重庆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立法保护

      1999, 16(1).

      摘要 (308)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8年7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考察北京四通(集团)公司、中科院物理所三环公司、清华紫光集团时指出:要加快科技知识的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研究完善个人和集体知识产权的立法体制,。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知识经济、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为科技人员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伸向高新技术领域的黑手竞相使出千奇百怪的诈骗行径.让知识创新者防不胜防。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始终将“防”的问题延迟在后.用传统的方法显然已经力不从心了。为了有一个较安全的、平和的市场…

    • 知识经济与下岗再就业问题

      1999, 16(1).

      摘要 (1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再就业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长期而艰巨的复杂工程。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从知识经济的高度来分析下岗再就业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知识经济时代领导者的能力素养

      1999, 16(1).

      摘要 (277) HTML (0)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领导者素养水平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今的中国.正紧跟世界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将完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知识将逐步成为经济生产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结构中的主要成分。因此.社会发展要求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要求造就一大批素质全面.具有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领导人物.所以.认真地对现代领导干部的素质这一问题加以研究.具有十分重奏的意义。一、什么是素质领导者的素养是指领导者的带有稳定性的…

    • 清前中期的巴蜀散文(下)

      1999, 16(1).

      摘要 (236)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清王朝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较为激烈。巴蜀散文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散文作家们大多能体恤民苦,致力于学。虽然有鼓吹封建道统者,但亦有主张抒写性灵,冲击正统文学观念者。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从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声中惊醒起来。救国图存,变法维新成了时代的潮流。巴蜀虽处内地,但也出现了一批鼓吹变法维新,号召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散文家。

    • 汉赋文体风格特征及艺术渊源比较谈

      1999, 16(1).

      摘要 (270) HTML (0) PDF 0.00 Byte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简要概括了汉赋的文作风格特征,并由此入手,用比较的方法,辨析了汉赋渊源诸说的优劣,认为汉赋是以楚辞和战国游说之辞为母本、父本,并广泛吸收了包括《诗经》、荀赋在内的各种文化养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南、北文化合流,诗歌与散文整合的产物。

    • 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1999, 16(1).

      摘要 (2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文字学、词汇学、音韵学的角度对汉字表达汉语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精减、规范汉字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 “贴着人物写”成的“人心人事之曲”──重读《边城》

      1999, 16(1).

      摘要 (311)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典范性集中体现在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之中.即他的别有的“贴着人物写.”“用人心人事作曲”的叙事手法和自然化结构方式,它们渊源于中国传统诗文的滋润、也由其达成了《边城》出神入化的境界.拓展了小说创作真正“中国式”的重要途径。

    • “无希望的爱恋是温柔的”──论何其芳的爱情诗

      1999, 16(1).

      摘要 (2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何其芳的爱情诗,立足于自己对爱情的憧憬、经历和思索,又净化了自己的不幸爱情,而趋向于对爱情本身的生命体验与感悟。想象已融入他的思维动作之中,他眼中的图案和色彩,潜藏着丰富的底蕴和象征意义。在爱情诗现代化的追求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 问道于贤哲,求法于本心──臆说蒲健夫《问学集》

      1999, 16(1).

      摘要 (2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个已经不太年轻的学者,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且于学问在不少领域也可称”不惑”,但他仍克服严重眼疾,黄卷青灯,孜孜以问学,这便有了《问学集》。《问学集》是薄健夫先生的论文集,已辑人“《民族之光》当代学人丛书”出版。该文集搜录了作者撰写的13篇论文,涉及中国现代小说史、传统诗词创作、诗学、川剧剧本诸方面,是一本认真问学的文艺评论著作。《问学集》的作者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视野,定位于20世纪中国文化这个大视角之内,问道于中外大学问家、大文学家,同时求法于本心,不盲从,不媚俗,不游说无根,不炫异求售,始终坚持…

    • 高校德育系统工程论

      1999, 16(1).

      摘要 (175)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德育系统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环境系统、目标系统等十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高校德育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实践性、广泛的群众性、超前的时效性、严格的可控性等特征.高校德育系统具有导向、激励、管理、抑制、服务等多种功能。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实施高校德育.充分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康熙的多子与多忧

      1999, 16(1).

      摘要 (2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清圣祖康熙,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政绩卓著、出类拔萃,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即“康熙盛世”。虽然他英名盖世、叱咤风云也未能超越多妻多子多烦恼的藩篱。太子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然作为权力斗争的焦点,太子势力的膨胀必然危及康熙的帝位。所以,多妻多子并未带给康熙令人陶醉的天伦之乐,而不得不两立两废最后干脆不立太子。众多儿子的争权夺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夺取了康熙的生命。

    • 论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地位

      1999, 16(1).

      摘要 (261)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为读者服务工作的同时,应注重自身的学术地位.使其在高校里发挥积极作用。一、高校图书馆学术地位的意义(-)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地位反映该馆工作的整体水乎。图书馆业务工作和图书馆科研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内容。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一切为了读者”。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图书分类、编目、流通、参考咨询等业务工作,才能组织大家搞科研。也只有把科研工作搞上去了,才有“学术地位”可言。所以说,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地位是其业务工作和科研…

    • 21世纪数字图书馆的两大特征

      1999, 16(1).

      摘要 (24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较,将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图书馆主要收藏物将由传统的印刷品转为具有优势的光盘,二是图书馆服务手段将从目前的以人工为主转为越来越依靠电脑通讯。

    • 论大学英语作文水平的提高

      1999, 16(1).

      摘要 (28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英语作文是各类英语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各项试题中考生得分最差的一项。因此,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手段。

    • 对加强高校物资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

      1999, 16(1).

      摘要 (18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给高校物资工作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物资工作队伍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并对新形势下高校物资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如何加强高校物资工作队伍建设进行了探讨。

    • 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旅游简论

      1999, 16(1).

      摘要 (19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1世纪人类面临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关系必将导致人类自身的生态危机。面对这种危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应运而生。这种旅游是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旅游者和保护区民众的共同努力,既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又教育、引导、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从而达到“保护地球,持续发展”的目的。

    • 渝大学人

      1999, 16(1).

      摘要 (258) HTML (0) PDF 0.00 Byte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杨作书教授,男,汉族,现年56岁,重庆合川市人,中共党员。1965毕业于四)11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先后从事新闻、宣传、教学、科研和党务工作,现任中共渝州大学纪委调研员。近十年来,主讲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主编并由西南财大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卜书;撰写五十余篇论文并相继在国内有关刊物上发表。其中,《要十分重视粮食这种特殊商品》一文被《求是》(内部文稿)1993年第17期采用;《走出经济效益的误区》一文被《财经科学h996年第2期采用;《转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