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2(2):1-8.
摘要:目的 对豆渣在微生物发酵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总结,旨在为豆渣废弃物的再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查阅和分析豆渣微生物发酵相关文献,对豆渣的微生物发酵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主要包括豆渣的营养特性、发酵菌种、发酵方式以及微生物发酵豆渣的应用等方面,并对豆渣微生物发酵方面研究的不足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结果 研究发现:豆渣富含的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为微生物发酵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酵母菌、霉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食用真菌等多种微生物均可用于豆渣发酵。在实际研究中,常根据目标产物以及发酵条件等来选择适宜的菌种,且混菌发酵是发酵豆渣的最常用发酵方式。通过对发酵豆渣品质进行评价,发现经微生物发酵后,豆渣的营养价值和感官特性均得到提升,豆腥味得到很好的抑制。 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高附加值新型豆渣发酵产品的研究以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 结论 总的来说,豆渣营养丰富,微生物发酵是豆渣品质改善及其再利用价值提升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实际生产意义,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来充分开发其有益价值。
2023, 40(1):15-21.
摘要:目的 为探究不同液态奶样品中微生物的菌群组成和其多样性。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液态奶中细菌16S rRNA的 V3-V4 区进行测序,研究了四组液态奶样品在门水平和属水平的菌群结构。结果 四组样品中共有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目为119个,独有的OTU数分别占15.0%、6.85%、8.86%和12.35%。在门水平,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是四组液态奶的共有菌门,其中4组样品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8.9%、73.8%、20.9%、29.6%,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6.9%、10.0%、28.0%、17.2%;在属水平,4组液态奶中的优势菌属分别是芽孢杆菌属、短波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Cloacibacterium和寡养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微杆菌属和异常球菌属。结论 四组样品在门水平的菌群组成基本相似。属水平上,液态奶中含有的不动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克雷伯氏菌属属于嗜冷菌,这些菌属可以导致液态奶发生腐败变质等现象。这为今后探索液态奶中腐败菌防治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2011, 28(6):631-634.
摘要:介绍了光合细菌产氢机理,综述了光合细菌制氢相关的菌种选育、工艺条件、固定化技术、光生物反应器以及物质和能量输运过程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光合细菌制氢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
2009(2):127-131.
摘要:摘要:絮凝法是目前国内外用来提高水质处理效率的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水处理方法,絮凝剂是絮凝沉降法的核心,而絮凝理论的研究为絮凝剂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保证;与传统的絮凝剂相比,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无二次污染、安全无害等优点;介绍了目前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简单的展望。
2009(4):411-414.
摘要: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特点,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课程讲授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2009(5):451-456.
摘要:摘 要: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微生物絮凝剂HF28,并对菌株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培养基最佳配方( g/500 mL ) : 蔗糖10 g、(NH4 ) 2 SO4 0. 2 g、KH2 PO4 2 g、K2HPO4 2. 5 g、NaCl0. 05 g、Mg( SO4 )·7H2O 0. 1 g、水500 mL;最佳培养条件:温度30 ℃、初始pH值6. 0、摇床转速120 r /min,优化之后的絮凝剂对高龄土悬浊液的絮凝率提高到了90. 3%。
2007(3).
摘要:介绍了以问题为线索,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书籍进行归纳、总结;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生产实际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外化与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法。
2007(1).
摘要:病原菌与污染杂菌的发生和生长已成为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重要问题。介绍了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灾害的来源,对其危害、预防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和产量起到促进作用。
2006(2).
摘要:简述了铬盐所造成的污染情况以及传统的化学及物理治理措施和原理,并详述了国内外对铬盐生产废料以及铬污染在水土中的微生物治理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科学家在微生物治理铬污染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微生物治理铬污染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