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8(4):111-117.
摘要:基于《中国统计年鉴》最新数据,运用稀疏主成分方法及聚类分析方法,对2017年和2018年我国各地区城市建设水平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稀疏主成分分析在降维的同时,通过惩罚函数方法,对载荷矩阵进行稀疏化处理,其分析结果相较于主成分分析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此外,对我国各地区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验证了稀疏主成分法排名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城市建设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的城市建设水平较高,而西藏、宁夏、贵州的城市建设水平较低;最后,为我国各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对应的建议。
2020, 37(4):111-117.
摘要:针对高能源需求带来环境与减排压力这一问题,提出了对于终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评价方法;利用省际二氧化碳核算法得出30个省份终端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采用PCA聚类分析法对终端二氧化碳排放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聚类分析在不知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对指标变量进行分类,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进行人工判别分析,能更好地对终端二氧化碳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两方法结合归纳总结了各省终端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程度。研究结论表明:空气质量最差的省份是隶属华北地区的河北省,其次是整个华中地区以及华东、华南、华北地区的一些省份,空气质量最好的为西南、西北地区,加大对重大污染区域整改力度,对未来的能源结构调整和低碳环保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020, 37(2):121-128.
摘要:为了探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特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运动鞋市场)进行细分,探明不同细分市场的类型及其利益需求特征;研究表明:大学生购买运动鞋时,重视“审美时尚”、“功能质量”、“青春活力”、“追随表现”四大利益因子;结合4个利益因子,可将大学生运动鞋市场细分为“活力表现型”、“功能质量型”和“审美时尚型”3个子市场,各子市场消费特征存在差异。
2015, 32(6):11-15.
摘要:选取重庆库区万州、云阳、江津等17个区县作为研究目标,以重庆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出代表性的主成分,并对主成分的得分进行聚类;结论显示:重庆库区分为重庆市区为中心和万州为中心的两个主成分,区域中心的发展辐射作用较为明显;最后提出重庆库区经济发展相关建议。
2015, 32(11):74-79.
摘要:首先,以国内外建立的教育指标体系为指导,结合我国年度统计用指标,选取13个指标并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借助因子分析法将评价指标综合为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子,算得全国区域综合得分;最后,通过客观聚类分析对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015, 32(4):91-96.
摘要:综合历史文献和河南省的基础状况,提出了评价河南省农业的8项指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把河南省18个市的农业发展状况划分为3个梯度,并对每一个梯度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为河南省各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理论支持。
2013, 30(5):17-21.
摘要: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运用SPSS软件对汶川地震36个严重受灾县市的8个灾情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了累积贡献率为83.403%的三个主成分及其得分。然后,基于三个主成分的得分采用聚类分析对汶川地震36个严重受灾县市进行了分类,得到了全面、合理和科学的分类结果。
2013, 30(8):102-106.
摘要:截取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横截面数据,选取衡量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的8项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对西部地区消费性支出的差异及结构进行探讨。
2012, 29(6):50-56.
摘要:企业家在进行投资前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而最终是否盈利则取决于收入和支出。员工的工资总额(劳动力成本的主要部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支出自然纳入企业家投资决策的考虑范围,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劳动成本的合理估计对决策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基于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实证分析对19个主要行业和31个省市自治区(中国大陆)的薪资水平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以更直观的方式揭示内在含义,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支撑。
2008(4).
摘要:用多元统计中的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对不同旅游动机的游客按照国别进行聚类分析,对应分析了境外游客不同旅游目的的行为模式;根据全国六大旅游热点城市进行的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先对10个客源国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对游客旅游动机和国别进行对应分析,得到了客源国的合并类谱系图和一张显示样本(国别)和变量(旅游动机)之间状态关系的二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