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2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学
    • 中国经济学的创建及其话语体系——本刊主编专访孟捷、周文、任保平教授

      2016, 26(3):1-8.

      摘要 (701) HTML (0) PDF 1.27 M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编者按:2016年3月25日,本刊主编黄志亮教授在重庆工商大学南山书院就中国经济学的创建及其话语体系构建问题,对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总干事、《政治经济学报》主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原总编、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孟捷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教授和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任保平教授进行了专访。现将此次专访中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以飨读者。

    • 数字化时代的品牌管理范式变革

      2016, 26(3):9-18.

      摘要 (594) HTML (0) PDF 1.23 M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过去的十年中,数字媒体在消费者群体中普及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然而,有关数字媒体如何影响品牌管理的相关研究却寥寥无几。数字时代改变了消费者与品牌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这种行为上的变化需要我们对品牌管理进行重新审视。品牌管理社区导向范式丰富了目前研究甚少的品牌管理实践领域,也为企业将品牌融入进消费者的数字化生活提供了途径。这一新范式将数字媒体纳入品牌管理的战略和职能中去,大大提升了品牌价值。

    • >城乡统筹与农村改革
    • 中国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及其全国比较——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2016, 26(3):19-26.

      摘要 (581) HTML (0) PDF 1.74 M (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理清城乡经济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包含4个维度共27个基础指标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两步主成分分析对中国西部省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西部整体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呈稳步上升态势,四个维度指数的增长趋势存在显著差异;西部省份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不断攀升,省际差异明显且呈现“橄榄型”分布;在全国比较中,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从变动趋势看,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速度略高于东北,与中部和东北的差距不断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不断扩大并形成“两级分化”的态势。根据上述结论,从分类制定政策、城乡产业结构、城乡经济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 当今农业、农村环境新变化、新难题及治理对策研究——重庆案例

      2016, 26(3):27-36.

      摘要 (549) HTML (0) PDF 1.23 M (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庆市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面域支撑。重庆市未来时期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及保护形势较为严峻。根据重庆基本市情特征,农村发展态势对环境治理和保护带来的新的压力和威胁,以及未来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总体思路是:共享为本,生态积累;乡城联动,全程渗透;创新驱动,多元集成。要着力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民消费观念和耐用品消费的影响

      2016, 26(3):37-44.

      摘要 (631) HTML (0) PDF 1.22 M (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根据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将农民分成两组,分别利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比较两组农民耐用品消费情况,并检验消费观念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同时比较新农保首批试点区域与非试点区域农民耐用品消费的差异,研究表明:参加新型社会保障能有效促进农民耐用品消费,新农保制度的促进作用大于新农合制度,新农保制度试点区域农民耐用品消费高于非试点区域;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消费行为,而且可以通过转变消费观念间接影响农民耐用品消费。应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民收入,以促进农民消费增长。

    • 现代化转型中法治秩序与乡村社会秩序的融合——基于两起土地纠纷案例的农村社会治理路径探讨

      2016, 26(3):45-53.

      摘要 (682) HTML (0) PDF 1.22 M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市场行为、行政行为对中国农村的日渐渗透以及农村各类土地纠纷的日益增多与频发。案例分析表明,农村土地纠纷的处置更多受到乡村既有社会秩序的制约,农民个体的行为选择也更多取决于其所最为认同的秩序基础及其所处的社会关联。“赢官司不打”,一方面反映出行政逻辑对法治逻辑的侵蚀破坏了法治在农民眼中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目前正式法律途径对土地财产权的保护不完全也限制了农民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治理不能完全寄托于法治化建设。应培育一种基于法治逻辑的新秩序,并与基于社会关联的既有乡村秩序相匹配、相融合,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多元协同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

    • >空间格局与西部发展
    • 规模效应、创新外部性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于中国新世纪以来的数据分析

      2016, 26(3):54-61.

      摘要 (633) HTML (0) PDF 1.28 M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要素区际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自然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趋于减弱,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区间增长传递的重要因素。将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区域市场规模和创新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应建立和完善城市群主导的空间治理体系,强化区际创新溢出效应,提高区域空间关联网络化程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转型升级效果评价——采用合成控制法对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考察

      2016, 26(3):62-71.

      摘要 (621) HTML (0) PDF 3.62 M (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切入,运用合成控制法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转型升级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方面,自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要高于合成西部地区,2000—2013年西部地区TFP的年均增长率也高于合成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总体上促进了西部地区TFP的提高;在生态环境方面,西部地区的废气排放强度在2005年开始低于合成西部地区,废水排放强度在2010年开始低于合成西部地区,而固体废物排放强度持续高于合成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总体上看是积极的。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及“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等因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发生率的空间特征——基于3D框架对武陵山片区的个案分析

      2016, 26(3):72-77.

      摘要 (469) HTML (0) PDF 1.20 M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扶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致富是中国新一轮减贫的重点,片区扶贫是把片区作为主战场,以片区的形式组织扶贫开发。选取武陵山片区有代表性的41个县为样本,采用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的相关数据,基于密度、距离和整合的3D框架分析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经济中心距离越远、基于面积的经济密度越高、扶贫资金越多的县,贫困发生率越高,反映出经济发展与扶贫工作不同步、偏远地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以及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扶贫精准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应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密度和减贫绩效“双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偏远地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距离;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协作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 >全面深化改革
    • 房地产税可以充当中国地方税主体税种吗?

      2016, 26(3):78-85.

      摘要 (662) HTML (0) PDF 1.84 M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常认为,缩小财富分配差距、充当地方税主体税种、平抑房价是房地产税被赋予的职能。利用CHNS家户调查微观数据估算不同税率水平下房地产税的收入规模,结果表明现有税率下房地产税收入规模无力充当我国地方税主体税种。采用2004—2013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GMM回归结果显示,地方政府房地产税收收入的提高不会抑制房价,反而将会促使地方政府从“经营企业”向“经营城市”转变,通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来获取更多的财政利益。因此,房地产税无论是在现实规模充分性上还是在逻辑合理性上都无法成为我国地方税主体税种,缩小财富分配差距的公平职能才是其唯一的核心职能。因此,应构建征收偏向于高收入群体和高档住宅的房地产税制,并控制房地产税在地方税中所占的比例。

    • 房产税改革的方案选择及财税效应分析

      2016, 26(3):86-93.

      摘要 (374) HTML (0) PDF 1.21 M (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房产持有环节开征房产税具有国际通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房产税改革是新一轮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国内主要城市的房产税改革方案及其财税效应分析表明:采用无差别税率征税方案的优势在于减少征管成本、确保居民纳税义务的公平性,劣势在于造成纳税人税负过重、不利于调节财富分配差距;而按住房面积采用递进税率征税方案的优势在于能够调节贫富差距、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劣势在于容易被纳税人投机取巧而逃避高税率和监管。权衡利弊,“每人享受一定面积的减免,根据住房面积大小、基于公告价值或评估价值按不同税率征收”的方案,可作为今后房产税改革的主要方向。

    • 员工嵌入的非正式网络对劳资冲突的影响研究

      2016, 26(3):94-101.

      摘要 (439) HTML (0) PDF 1.82 M (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我国劳资冲突逐渐进入高发期,劳资矛盾有加剧的趋势。在区分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网络理论将员工嵌入的非正式网络划分为四种类型:高集中度、强关系的矛盾缓解型网络可以减少群体性劳资冲突,低集中度、强关系的矛盾调和型网络能够有效缓解劳资冲突,高集中度、弱关系的矛盾增强型网络易导致群体性劳资冲突,低集中度、弱关系的矛盾激化型网络易引发单个员工与管理方冲突。对案例企业农民工非正式网络的演变历程及其对劳资冲突的影响进行分析,验证了员工非正式网络在从劳资矛盾到劳资冲突的过程具有上述调节作用。管理方与员工之间应建立和维持强关系,并充分发挥员工非正式网络的积极作用,以缓解劳资矛盾,减少劳资冲突的发生。

    • 社会资本视域下协商型社会组织的构建

      2016, 26(3):102-108.

      摘要 (641) HTML (0) PDF 1.20 M (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的提出,使得如何构建协商型社会组织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各地区社会组织数量与政府信息公开状况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与协商开展密切相关;对2014年“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评估专题数据”的分析发现,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发育不足是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的瓶颈。应以服务绩效增强社会组织的网络覆盖,以外部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内部规范的民主化,以制度创新推动社会组织公信力的提升,培育社会组织适合于协商民主的社会资本,推进协商型社会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社会组织协商的全面开展。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