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2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城乡统筹与农村改革
    • 我国当前城乡差距的历史背景与主要特征

      2012, 22(3):1-10.

      摘要 (1417) HTML (0) PDF 3.23 M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是当前我国城乡差距的三大历史背景。市场化改革推动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从计划性和跨越式转向自发性和渐进式,总体上取得了成功,而融入全球化潮流则加速了这一过程。但是,涉农领域市场化的滞后造成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短板——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稳定城市化滞后。随着城市对农民工限制的取消、农业税的取消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速度的加快,户籍制度的实际影响大大削弱,农村土地制度才是深化涉农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由于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中西部地区是当前我国涉农领域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 我国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2012, 22(3):11-19.

      摘要 (1342) HTML (0) PDF 2.02 M (2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城乡金融差异非常明显,不仅表现在规模和结构方面,效率方面的差异也很显著。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利用1992—2009年29个省区的数据,分析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城乡金融规模差异、结构差异和效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城乡金融差异的扩大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仅需要竭力缩小城乡金融差异,还需要特别重视农村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 农村土地金融开发的条件、框架与对策——基于重庆改革发展的视角

      2012, 22(3):20-27.

      摘要 (1174) HTML (0) PDF 1.72 M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展农村土地金融的三大必备条件是土地产权完整、权利交易自由和农民保障完善。农村“三权”抵押和“三三法”抵押物偿债机制的建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和“地票”交易制度的建立、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的多样化、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重庆初步具备了推行农村土地金融的条件。要逐渐建立“农民土地实物资产交易金融”和“农民土地权益资产交易金融”两类土地金融体系,制定农地金融扶持政策体系和农村非农地金融开发政策体系,培育农村土地资本化的内部积累和运行机制,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以及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

    • >中国改革热点与难点
    • 滞胀风险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选择

      2012, 22(3):28-34.

      摘要 (1029) HTML (0) PDF 1.19 M (1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期我国经济呈增速趋缓、物价攀升的边际滞胀态势。阻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是人口红利减少、储蓄—投资转化率低和制度不完善,引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企业成本上涨和公众的高通胀预期。借鉴国内外有关滞胀治理的理论研究,我国应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劳动的收入份额,增加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保投入,实行结构性减税,完善科技投入体制,完善产权、户籍、社保和行政法律制度,明确货币政策的币值稳定目标,合理引导通胀预期。

    • 企业进入、产业波动与就业增长——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

      2012, 22(3):35-46.

      摘要 (1400) HTML (0) PDF 1.80 M (1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虑可能影响地区就业增长的微观和宏观因素,利用我国2000—2009年31个省市区高技术产业的数据,通过面板PDLS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企业进入和产业波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进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呈现出波浪形的变化趋势,从短期和长期来看,企业进入对就业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从中期来看则表现为负向影响;产业波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呈现出先正后负的变化趋势,在短期内产业波动可以促进就业增长,长期内则会抑制就业增长。政府应降低行政性准入壁垒对企业进入的消极影响,营造公平的市场进入环境和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

    • >经济理论与方法
    • 再论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基于人类社会生产变迁史的思考

      2012, 22(3):47-54.

      摘要 (1160) HTML (0) PDF 1.15 M (3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产方式是一个由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纯粹宏观概念。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都与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导致生产方式变化,即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只是因为生产力的技术构成方面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是外生的,才导致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样一个公式。但是,由于生产力的社会构成本身是以生产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且是内生于马克思的经济系统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这时就不能再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个公式了。

    • 公司与农户契约的互惠与信任研究

      2012, 22(3):55-61.

      摘要 (1048) HTML (0) PDF 1.25 M (1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新古典契约受制于第三方规制,关系型契约的双方规制成为公司与农户交易关系的有效治理方式之一,而关系型契约的治理需要信任、互惠等治理手段。假设公司能够观测农户行为的结果,并通过农户行为结果来推测农户选择某种行为的动机或意图;在构建选择集比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司与农户互惠信任契约基本模型,分析公司和农户的最优策略,结果表明:当农户努力水平的提高能够使公司选择集中最优收益水平增加(或降低农户选择集中的最劣收益水平)时,公司的最优反应是提高总收益中农户分享的比例(比如通过提高农产品等级的方式);如果能够预期到这一点,农户的最优策略是尽可能提高努力水平。因此,通过农户和公司之间的互惠行为,能够增强双方之间的信任程度,从而能够提高交易稳定性。

    • 企业异质性与贸易中介理论研究新进展

      2012, 22(3):62-67.

      摘要 (1361) HTML (0) PDF 1.13 M (3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新贸易理论诞生近十年来,贸易理论家围绕企业异质性假定进行了细致而富有成效的拓展研究。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融入贸易中介的分析,打破了已有研究关于直接出口的局限,并分别基于异质性和企业内生边界视角,解释了中介技术和不完全合约对企业直接出口和中介出口等不同出口决策及福利分配的影响。本文梳理了国外最新文献中企业异质性与贸易中介理论的研究进展,解析了将贸易中介引入新新贸易理论的微观机理,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 >国情研究
    • 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面板数据估算:1998—2010年

      2012, 22(3):68-77.

      摘要 (2252) HTML (0) PDF 3.79 M (4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弥补相关研究对中国工业碳排放估算过于粗略的不足,利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和36个两位数细分行业的工业能源消费数据,对1998—2010年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总量、地区工业能源碳排放及工业细分行业能源碳排放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工业能源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碳排放的70%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和能源开采与加工、金属冶炼、设备制造及化工制品等重化工行业。因此,工业节能减排应考虑行业差异、地区差异及区域比较优势,依据行业与地区差别制定和实施适宜的工业低碳转型战略,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

    •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我国经济周期关联性研究

      2012, 22(3):78-87.

      摘要 (1259) HTML (0) PDF 2.36 M (2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0年1月—2011年11月的月度数据,采用转折点分析、相关系数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MS-VAR模型)研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我国经济周期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我国经济周期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我国工业增加值、CPI之间存在状态转移特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领先于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而滞后于我国CPI同比增长,三者的波动特征极为相似,平均周期长度也较为接近,且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我国经济周期的扩张和收缩是引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则会加剧我国经济周期的扩张和收缩。我国应积极培育新兴进出口市场,建立大宗商品的国家储备制度及其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机制,以分散和防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风险。

    • 我国税收超增长的因素分解?——基于随机生产边界模型的实证研究

      2012, 22(3):88-94.

      摘要 (988) HTML (0) PDF 1.78 M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我国31个省区1997—2009年面板数据建立随机生产边界模型,运用K-L方法进行税收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连年大幅提高是税收超增长的主要原因,潜在税基的扩张(即前沿面的外移)是税收超增长的第二推动力量;而从规模效率上来看,税收增长表现出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率和人力投入的规模无效率,总体贡献值在2000年以后常年为负。应提高税收征管技术效率,进一步发挥技术进步在税收增长中的作用;并精简机构,控制税务人员数量。

    • >财政与金融
    • 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的开放式基金赎回行为研究

      2012, 22(3):95-101.

      摘要 (957) HTML (0) PDF 1.89 M (1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我国开放式偏股型基金的赎回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金的净赎回率与当期分红和基金规模负相关,与上期分红和基金市场净申购率正相关,而与基金收益率、波动率和股票市场的关系在不同分位点处的表现不一;我国投资者在基金赎回行为过程中考虑了资金成本因素,“反向选择”现象并不明显。

    • 不同层级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研究?——基于我国A股金融业的经验分析

      2012, 22(3):102-108.

      摘要 (1641) HTML (0) PDF 1.14 M (2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FAS 157的公允价值层级理论,采用Ohlson价格模型,以公允价值的三个层级为切入点,通过对A股金融行业的实证分析,研究公允价值层级信息被我国资本市场的认可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层级信息的披露有助于公司提升股价,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资产比第二层级公允价值资产更具增量价值;而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资产以及公允价值负债的三个层级均未呈现显著的价值相关性。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公允价值层级披露的统一标准,并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其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