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21(3):1-5.
摘要:研究城市规模分布,有益于正确认识现有的城市数量和规模,为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市辖区年末总人口为指标计算,2008年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为1.2169,基本符合位序—规模法则;而以市辖区非农业人口为指标计算的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为1.0061,城市规模分布的均匀程度降低。除了极少数例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相对较高,而经济发展落后的省区相对较低;与省区层面比较,国家层面的城市规模分布更均匀。
2011, 21(3):6-11.
摘要:发展卫星城市是化解城市规模过大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都市圈化”趋势日益强化,而在都市圈体系构建中卫星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重要,必须在都市圈体系结构下发展新型卫星城市。都市圈新型卫星城市不再只是疏解母城的部分职能,而是具有较完善的生产、消费和居住等复合型功能,并与整个都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联合互动。应建立科学的卫星城市规划体系,依托SOD城市开发模式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完善都市圈中心城区—卫星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配置,并推进都市圈中心城区与卫星城市产业链整合。
2011, 21(3):12-17.
摘要:我国现阶段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农村土地定价理论与实践尚不完善;而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与流转行为人的意愿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流转行为人(农户)的预期土地流转价格,对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定价理论和推进土地流转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基于重庆市农民土地流转调查,从流转主体农户的属性出发,分析影响农村土地流转预期价格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流转预期价格与被调查者据场镇距离、被调查者家庭人均年农作物经济收入正相关,与被调查者家庭在校学生数负相关;这些结论可以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2011, 21(3):18-25.
摘要:利用面板单位根、协整检验方法和面板误差纠正模型,根据中国30个省份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东部地区存在从农民收入到农业机械化的单向因果关系,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存在任何方向的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农业机械化和农民收入的双向因果关系,而中部地区存在从农业机械化到农民收入的单向因果关系。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要从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长期效应入手,并且要综合考虑各个地区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间不同的因果关系。
2011, 21(3):26-32.
摘要:集体行动困境阻碍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农村信用社集体行动困境的治理方案有小集团方案、奖励性的诱导方案、惩罚性的限制方案、社会资本强制方案等多种,而这些方案本身又存在治理的困境。相比而言,以小集团方案为主、社会资本激励方案为辅来治理我国农村信用社集体行动困境更为可行,但这又会导致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控制农村信用社社员规模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如完善入社资格规定、改造农村信用社联合机构、建立融资机制等。
2011, 21(3):33-41.
摘要:对OECD31个国家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经济周期微波化是所有经济发展、市场制度不断完善的国家的普遍趋势,其内在原因在于“市场成长”。将市场成长定义为“市场机制不断成熟,信息不对称的幅度不断减小”,可以很好地解释转轨国家经济周期的高位收敛趋势和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微波化趋势。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市场成长”,应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作为衡量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标准;同时,应坚持和加快市场化改革,以加快实现我国经济高位收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经济目标。
2011, 21(3):42-48.
摘要:国外关于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运行机制与基金管理和金融市场条件、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多支柱模式在不同国家的适用性等方面;国内的研究则主要是对有关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多支柱模式的实践与可行性、各支柱的协调发展以及针对某些特殊群体或者某一支柱的分析。国外的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关于多支柱模式适应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我国相关研究应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不断拓展和创新。
2011, 21(3):49-59.
摘要:在新的国际气候变化框架中,获取和分配适应性资金非常重要。在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适应资金分配的透明、高效和公平,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气候变化自然影响、国家的适应能力和执行能力是影响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最主要因素。应按照自然影响和适应能力(表征脆弱性)以及执行力(表征适应性效率)进行分组,建立一系列指标以实现适应性资金分配的透明、高效和公平原则。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影响和适应能力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气候变化脆弱性影响,越是脆弱性国家对适应性资金的要求越强烈,如非洲诸国,这些国家需要适应性援助(包括资金、项目等输入);同时,必须提高这些国家的执行能力,才能实现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2011, 21(3):60-65.
摘要: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对1997年以来中国加入WTO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世界市场服务需求的扩大和中国服务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导致中国服务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而长期以来,世界服务进口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服务出口的增长;另外,中国服务出口结构与世界服务进口结构的交互变化对于中国服务出口增长的贡献不大,但中国加入WTO后表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我国在改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同时,还应打破服务行业垄断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引入竞争,提高其行业效率,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服务出口更具国际竞争力。
2011, 21(3):66-73.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以及制造业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制造业的升级,构筑起现代制造业体系。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依托基础是主体功能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重点突破行业是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带动力强、具有强劲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行业,运行推力是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和不断增强的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终极目标是造就一批国际顶尖级的制造企业和制造品牌。构造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要实行品牌战略,进行核心技术的突破。
2011, 21(3):74-81.
摘要:利用我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选取动态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和13个固定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并剔除进口因素的影响,分别计算各年度制造业使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和生产性服务业使用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完全消耗系数大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二者之间技术联系不断加强,已经进入了高度互动关联的阶段。应通过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在加快各自产业升级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2011, 21(3):89-97.
摘要:以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年度差异为基准,从微观层面就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效果展开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2008年上市公司整体税负水平显著下降,其中名义税率下降的上市公司实际税率下降幅度较大,名义税率不变和名义税率上升的上市公司实际税率无明显变化;(2)新税法实施的政策效应在2008年释放完毕,2009年上市公司实际税负没有出现税收政策带来的持续性变化;(3)2008年所得税改革中名义税率上升10%的上市公司2009年实际税负较2007年明显上升。以上结论表明新企业所得税法带来的税收优惠是有效率的,而且新税法的实施实现了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平稳过渡。
2011, 21(3):98-108.
摘要:非公开发行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外关于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折价、发行动因、短期市场反应和长期绩效等都有较多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假说;国内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定向增发的公告效应、定向增发折价和定向增发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变化情况等方面。现有的有关研究更多侧重于实证研究,且对国家及地区差异研究不够;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偏好、市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不够系统和完善。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400067 传真:023--62768460
电话:023-62769479 E-mail:westforum@vip.163.com
网站版权所有:西部论坛 ® 2025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