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4):1-2.
摘要:2008年7月2日,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重庆工商大学联合主办的"重庆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在重庆工商大学举行。论坛深刻总结了我国特别是重庆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也为重庆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撑。论坛上,重庆大学副校长张宗益教授、西南大学戴思锐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邓正琦教授、西南政法大学王怀勇教授等知名专家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现将其演讲的主要观点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2008(4):9-13.
摘要:我国工、 中、 建、 交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已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 ,但其公司治理结构尚欠规范和科学 ,资产质量基础还比较脆弱 ,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变革不大 ,传统的绩效考评机制仍在发挥主导作用。应建立相互监督制衡、 高效运转的公司治理架构 ,实行以经济增加值 ( EVA)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制和财务资源配置方式 ,股权结构应逐渐变革为“ 汇金 +战略投资者 +公众 ” ,并不断满足各种投资者合理投资需求。
2008(4):14-20.
摘要:农村社区作为志愿服务文化的时空载体, 承载着志愿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的未来走向。新农村建设中, 志愿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以农村社区为依托, 从社区发展的角度进行政府推动、 志愿主体 协调、 社区诱导, 实现志愿文化主体、 志愿文化客体、 志愿文化载体的互动共进, 从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008(4):21-26.
摘要: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因揭示了资本形成的源泉而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 ,但因其忽略了二元结构转换中的土地、 技术、 制度安排等要素以及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而使其普适性大打折扣。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 ,农村的劳动力和土地则同时向现代部门转移。据此 ,构建一个包含了土地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 ,可以得到两点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 ,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市场来改变“ 三农 ” 的窘况 ,而应该借助市场经济以外的力量 (如惠农的制度供给 )来协同解决“ 三农 ” 问题;第二 ,现行土地制度强化了土地要素配置的二元结构 ,实质上提高了土地要素流向现代部门的交易成本。
2008(4):27-30.
摘要:土地保障是农村传统的保障方式。目前我国农村还不具备建立全面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农民社会保障还不能完全脱离土地保障 ,土地保障仍然是中国转型时期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因此 ,需要针对失地农民、 农民工和农村务农人口三大群体 ,将土地流转与土地保障功能延续联合构架 ,通过土地流转获利补偿类型的划分与范围计算的重新设计 ,实现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在土地流转过程的延续。
2008(4):31-35.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 ,如何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找到一条正确途径 ,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的关键课题。九龙坡区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以产业发展为依托 ,以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为突破口 ,以提供社会保障为基础 ,在农民市民化的试点中闯出了一条以“承包地换社保、 宅基地换住房 ” 的“ 陶家模式 ” ,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统筹城乡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2008(4):36-38.
摘要:历史上,成都与重庆两地同属四川,具有交织互融的共同历史,但每一座城市都有个性化的自然空间、个性化的人文景观和个性化的历史遗存。成渝两地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和当代历史发展中的行政分割等因素,导致两地的城市意识有着个性差异。利用城市意识把城市无形资产集合成独特的集聚形态,引发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量和流向的一系列变化。这样既可以创造出新的城市经济资本、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又可以直接使这些资源转化为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从而改善城市内部结构,提高城市竞争力。
2008(4):44-47.
摘要: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重庆的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可利用分型模型分析其城镇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布特点。分析表明:重庆的城市首位度目前处于极不合理状态,中间位序的城镇分布过于集中;人口分布虽然显得比较均衡,但是一种较低水平的均衡;在城镇空间结构方面,城镇的空间关联程度不够紧密,空间相互作用强度不大。
2008(4):48-51.
摘要:我国传媒产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长期存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传媒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不力,导致传媒业发展缺乏推动力;经济发展缓慢且受到外部环境的抑制限制了传媒业市场规模的形成;传媒业经营的自我造血机能孱弱以及传媒对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间接作用发挥不足等因素,制约了欠发达地区传媒经济效益规模增长。
2008(4):52-55.
摘要: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中国制造业的布局呈现出良好的集聚性,大多数的产业都存在集聚状态。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较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程度密切相关,产业集聚在促进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因此,加快落后地区的产业集聚,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2008(4):56-61.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形势下重庆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由单极带动转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实现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重庆市的产业布局与结构,并进一步对综合因子得分较高的工业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分析,为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找出了活动的空间,其核心观点是通过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带动重庆经济增长。
2008(4):62-67.
摘要:重庆城市化滞后于其产业结构高度化,两者互动性差,没能够协调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是重庆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要实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业结构高度化落后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是重庆城市化滞后的另一重要原因,应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特别要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市的就业吸纳作用,从而推进城市化进程。
2008(4):68-72.
摘要:会展经济、旅游经济、房地产经济被誉为21世纪的三大“无烟产业”,是全球许多重要城市发展的首选目标。重庆大力发展会展业的基础与优势日益凸现,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优化配置会展资源和技术交易,带动相关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做大做强产业链经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重庆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008(4):73-77.
摘要:截止2008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6 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 94%。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连续13年贸易顺差如今能否持续引起了多方讨论。预测分析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贸易顺差是可以持续的,主要支撑因素有:我国经济继续保持8%增长势头所确立的基本面支撑,政策调整使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并接近加工贸易水平,我国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持续增长,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显示出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等。
2008(4):83-87.
摘要: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多边契约联合体,是由一系列目标不同且可能相互冲突的个体和群体所构成的复杂契约系统。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企业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满足这些利益要求。企业契约论、产权论、资产风险论、人力资本论、经济民主论、参与论、社会责任论、财富创造论等都为企业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提供了正当性解说。
2008(4):88-92.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对企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劳动合同法》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同时也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转变理念。企业的发展模式,应由以低劳动成本为基本竞争手段转变为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基本竞争手段,从而成功实现《劳动合同法》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软着陆。
2008(4):93-97.
摘要:“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的,十七大再一次强化。如何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国家统计局建立了一个和谐社会统计监测可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这一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统计学原理,建立一个对社会和谐程度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可进一步对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和谐程度作出一个操作性更强的综合评判。
2008(4):98-103.
摘要:外汇储备和其他很多经济变量一样存在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但是如何准确地衡量外汇储备需求量,保持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是外汇储备理论的一大难题,对此中外经济学家作了不少研究。目前,衡量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比例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它们为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提供了多种途径和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综合利用这些方法,对于中国外储备的适度规模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008(4):104-108.
摘要:乡村旅游示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从旅游系统、农业和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个方面来进行构建,具体可从宏观到微观分解为四个层次。本文共设置了32个指标和相应的权重,并设定了各指标的标准。本指标体系及标准的建立有利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量化分析和有效评定,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400067 传真:023--62768460
电话:023-62769479 E-mail:westforum@vip.163.com
网站版权所有:西部论坛 ® 2025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