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6).
摘要:通过系统阐述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论证制度与创新型国家形成之间的较强的相关性;通过构建制度创新对国家创新绩效影响的模型,分析制度在创新型国家的作用,认为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形成的深层次保障.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运行费用较低的制度模式,为社会提供一个促使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
2007(6)-8,29.
摘要:随着重庆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加速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体制应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这一发展趋势.<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实现了一定的制度创新,但仍有不足,需要以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为思路进一步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2007(6).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如何让这些农民工成功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探讨了农民工如何被城市排斥问题.笔者认为,农民工成功融入城市的关键是如何适应的问题,包括职业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心理适应等,而影响农民工社会适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障碍、文化障碍、社会排斥,以及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维权意识能力弱、行为修养不得体等,因此需要从国家、城市、农民工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2007(6).
摘要:实现农地在农户与台商之间的合理流转,是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与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需要.分析农户与台商的农地租赁行为发现,租赁价格与交易费用是影响农地租赁的主要因素.健全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稳定台商农地租赁使用权,同时积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当前闽台农业合作中的农地租赁问题的重要思路.
2007(6).
摘要: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量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具体构成均对国民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正影响且时滞相对较短.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构成了农业生产的瓶颈制约,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并鼓励民间资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007(6).
摘要: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重庆市旅游发展的基础和资源条件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基础和前景,重庆市要实现城乡旅游统筹发展,应乡村旅游与城市、城郊旅游联动发展,共同构筑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框架;统一城乡旅游发展规划、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加强城乡旅游通道建设,保障城乡旅游的共享与互补.
2007(6).
摘要:乡村旅游空间要素可划分为斑、廊、基、缘四大部分.旅游的本质是旅游者通过对景点斑的体验获得心理慰藉;风景交通廊是架构旅游者和景点斑的通道,并且也承担了部分景观功能;旅游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乡村社会环境构成了乡村旅游的宏大环境基质;区域旅游协作要求乡村旅游空间具有开放性特征,与周边缘的关系也就成为乡村旅游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流的引入使得静止的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具有动态变化性,自然力和竞争力作用使得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变动由无序走向有序.
2007(6).
摘要:丽江已成为云南旅游的优势骨干品牌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但古城旅游环境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且资源禀赋不可替代,如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其必然选择,也对同类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旅游业循环经济在不同的层面上有不同的模式,包括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2007(6).
摘要:运用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分析模型,探寻江苏经济增长与苏台贸易以及台商对江苏投资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对这种均衡关系做出定量化检视.结果显示:与台湾近20年的经济合作虽然有效地推动了江苏省整体经济的发展,但今后两地经济深入整合仍然存在较大的"内延外伸"拓展空间.
2007(6).
摘要:以市政公用设施为例的分析表明,西部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具有以下特点:城建资金增长迅速但不够稳定、地区之间悬殊较大;城市供水、供气状况大为改善,逐年趋近于全国水平,与东部城市差距有缩小趋势;供给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市民"吃水难"、"乘车难"的问题得到了优先解决;城市环境保护尚未得到彻底重视.因此,必须建立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垄断业务的监管机制、合理适度的补偿机制和制度创新机制予以解决.
2007(6).
摘要:重庆是地处长江上游典型的内陆城市.从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到1890年的<烟台条约续增专务>,再到1891年重庆开埠,重庆开始了城市近代化的历程.从其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时间上看,比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城市要晚,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历史条件、特殊地理环境、国内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2007(6).
摘要:2007年11月18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骆东奇博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评价与长效机制研究”举行了开题论证会。与会专家有原重庆市国土与房屋管理局副局长、博士生导师邱道持教授,重庆市财经办主任助理张士功博士,西南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所长廖和平教授,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白志礼教授,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文传浩教授等。
2007(6).
摘要: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可利用资源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存基本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第二层次是创建美好生活基本资源,主要包括服务资源、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第三层次是可持续发展基本资源,主要包括科技、人才和企业家;第四层次是关键资源,主要包括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有利于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2007(6).
摘要:生态环境变迁是指人类由于资源利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较长时期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在时间、空间上产生的累积环境效应.国际上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主要归属到侧重于自然科学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方面,尤其是关注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全球及区域性重大环境变迁的深入研究.在我国,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主要归属到环境史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历史上的农业经济、土地利用与垦殖、草原与畜牧业发展、城镇经济、森林砍伐利用、沙漠化对生态环境变迁互动影响研究.本文在分析总结1994年以来
2007(6).
摘要:环境关系是环境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环境侵权的发生是环境关系失衡的主要表现,中国农村环境污染态势加剧主要根源于中国农村环境关系失衡.环境污染的过程就是环境主体间的博弈过程,中国农村环境主体间的博弈具有很多特点,分析中国农村环境侵权发生的微观机理,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农村环境关系失衡的本质.要改善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就必须改善中国农村居民在博弈过程中的微弱地位,形成良性的环境关系制衡机制,从而使中国农村环境关系从失衡走向和谐.
2007(6).
摘要:2007年12月22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2007年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在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研究中心”顺利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教育部社科司规划处领导、江西省教育工委和教育厅领导、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领导、南昌大学校领导、特邀专家、部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和代表等。我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校长王崇举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了题为“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发言。
2007(6).
摘要: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是降低分工生产中的交易费用.家庭区别于自由契约组织(市场与企业)的特征在于成员身份确定的血缘原则,而正是这一特征决定了家庭组织分工生产的功能在分工深化过程中从主到次的逐步退化规律.经济功能的退化导致平均家庭规模以及出生率持续下降,这一结论在中国省际数据的计量分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2007(6).
摘要: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函数判断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发现:总体上,我国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的调和解阶段,但如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状况有恶化的趋势.
2007(6).
摘要:采用1982-2005年上海市"三废"数据进行了数量经济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人均工业废气和人均工业固废呈现出倒U型曲线,但是人均废水呈现U型曲线.上海市人均工业废气和人均工业固废已经超过了库兹涅茨的转折点,但是人均工业废水还未超过环境库兹涅茨的转折点.
2007(6).
摘要:通过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苏南模式、上海实践模式和法国城乡环境一体化实践模式在发展条件、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上的比较,发现城乡一体化是随着区域条件和发展阶段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是一项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不断深化的系统性工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市场手段和政府干预各施其职、相得益彰.
2007(6).
摘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发展进程和水平.分析发现,万州区与涪陵区在产业结构上都存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其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不一致的现象,其中,涪陵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但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而万州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要弱于涪陵区.两地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改善就业结构,充分吸纳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2007(6).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相同地区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差异显著.对同在一个省区(河南省)、外部环境和发展基础相似的安阳和开封两城市工业化进程的比较分析表明,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法规等正式制度和以文化为主体的非正式制度的不同,是造成相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工业化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导致了其不同的经济转型绩效.
2007(6).
摘要:通过系统阐述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论证制度与创新型国家形成之间的较强的相关性;通过构建制度创新对国家创新绩效影响的模型,分析制度在创新型国家的作用,认为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形成的深层次保障。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运行费用较低的制度模式,为社会提供一个促使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
2007(6).
摘要:2007年12月6日晚,由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承办的“城乡统筹:背景、思想与战略”讲座在我校隆重举行。蒲勇健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中国百名科技创新优秀青年奖获得者、世纪青年学术骨干、重庆市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香港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多家知名大学客座教授。重庆大学出版社陈晓阳副总编出席了此次讲座。
2007(6).
摘要:当前,由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产业技术进步、沉没成本和资产专用性、区域生产协作网络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等的作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具有粘性.因此,落后地区不能静候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来谋求经济发展;若落后地区根据全新技术选择产业,则有可能成功发展经济和实现赶超.
2007(6).
摘要:从公共行政途径变迁的视角,论述了NPM的产生、特征与趋势.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NPM理念下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的重要转型,并且对此进行了价值反思.
2007(6):F0002-F0002,F0003.
摘要:由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和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于2007年12月6—7日在西南交通大学镜湖宾馆会议室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主要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统筹与制度环境、城乡统筹与产业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区域合作的对策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研讨会共收到来自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的论文近100篇。部分优秀论文将在本刊2008年各期刊发。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400067 传真:023--62768460
电话:023-62769479 E-mail:westforum@vip.163.com
网站版权所有:西部论坛 ® 2025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