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5(3):91-99.DOI: 10.3969/j.issn.1674-8131.2015.03.012
摘要: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收入阶段的国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不一致,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也可能不同。采用52个国家1980—2010年的数据,利用面板门限回归计量方法,以人均收入水平为门限变量,检验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非线性影响,分析表明:城市化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门限效应,在不同收入水平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将降低能源强度,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会提高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增加能源强度,其中,处于中间收入水平的国家的城市化对能源效率提高的负面影响最低。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城市化对能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还有一段“缓冲时期”,应转变城市化发展模式,提高城市化质量,充分发挥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
2011, 21(2):36-41.
摘要: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2004—2008年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化水平、医疗服务状况之后,我们仍旧能够观察到由城市偏向的教育支出导致的人口城市化。这个结论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局部均衡的角度来看,政府可以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自主调节城市化的速度与节奏;二是从一般均衡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其实现的过程可能较为艰巨,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长期的努力。
2010, 20(4).
摘要:根据对重庆市的抽样调查,较低的收入和消费、较少的社会资源、相对封闭的人际交往,是目前大多数进城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贫富差距大、社会存在诸多不公平”是农民工较为一致的对社会公平的评价;提高经济收入、希望家庭和睦是农民工最迫切的需求;“明天会比今天更好”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对未来的预期。农民工因职业分化而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分化进一步导致社会意识多样化;大多数农民工尚未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应加快“稳定就业和稳定居住基础上的人口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通过制度创新保障社会阶层边界的开放性,加快各阶层流动,进而缓解阶层冲突。
2005(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统计资料的欠缺,我国每年到底有多少农村人口永久性地迁移城镇成为城镇常住人口,一直是个谜.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用3种不同的方法对数据缺失年份市镇(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估算,进而测算出1979~2003年历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永久性迁移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