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4).
摘要:在现代社会,服务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有些专家学者甚至提出,现代化的经济就是服务型的经济.服务经济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各种流派观点林立纷呈.当前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新战略中,应当深入认识服务与服务产业,利用有关服务经济理论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2005(4).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已出现了房价连续虚涨、空置面积不断增加等现象.故而,有人认为"中国房地产业已成为泡沫经济".对福建房地产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可知福建房地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未出现泡沫经济状态,但存在一定的经济泡沫.应把这些经济泡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其能活跃房地产市场而不致形成泡沫经济.
2005(4).
摘要:21世纪是饭店集团化竞争的世纪.随着国际饭店集团的全面加入,中国本土饭店的壮大,注定给中国的饭店集团化带来新的机遇.如何理性面对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使之在增加饭店竞争力与效益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为此,本文介绍了饭店集团化基本概念,阐述了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的必然性及现状,提出集团化发展的策略,并预见了这种集团化经营的发展趋势.
2005(4).
摘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遗产税的征收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税制改革焦点之一.本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实行遗产税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对遗产税在我国的开征模式做了初步构想.
2005(4).
摘要:论文讨论了外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推广网上申报、改变数据采集方法、完善考核办法、实行现场核查与非现场核查相结合、加强申报数据的分析利用等加强其管理的政策建议.
2005(4).
摘要:论文通过研究利率与投资、消费、股价和汇率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近20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利率传导机制多条渠道均不畅通,直接影响了利率政策有效性.
2005(4).
摘要:遏制地下保单的泛滥,关键在于铲除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本文运用金融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分析了地下保单的供求、内地与港澳保险公司的竞争及地下保单的监管,指出提高内地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是遏制地下保单的根本方法,加强保险监管则是现阶段打击地下保单蔓延的基本方法,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最终遏制地下保单的泛滥.
2005(4).
摘要:现代社会中,管理层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管理层持股也日渐被提到一个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管理层持股的两种假说谈起,就国内外关于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进行了一个总结,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及今后研究还须努力的方向.
2005(4).
摘要:赫兹伯格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具有激励作用,保健因素没有激励作用,只有安抚作用.而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激励因素给员工带来的满意与工作绩效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同样保健因素给员工带来的满意与绩效的相关关系也不显著.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励因素未必有激励作用,保健因素也未必没有激励作用.
2005(4).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解决的难点.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发现,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
2005(4).
摘要:"国力论"就是"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国力论"是对"国情论"的丰富、深化和进一步发展.考察陈云"国力论"的科学内涵,揭示陈云"国力论"与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内在逻辑性及该思想的理论精髓与经济学涵义应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005(4).
摘要:在金融改革提速与渐进开放,以及两者的互动的背景下,中国区域金融稳定问题受到了学术界与决策层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从脆弱的银行体系、金融风险的制度根源、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由开放导入的金融风险等四个方面,给出了中国区域金融稳定的特殊性的理论分析.
2005(4)-14,95.
摘要:农贸市场是我国农产品终端流通的传统模式.近年来,"农改超"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悄然兴起.但由于"农改超"牵涉因素较多,且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好农贸市场的拆迁、安置问题,降低社会成本,为农贸超市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下大力气建立稳定的生鲜食品供应链,确保居民消费农产品的净福利不减少.
2005(4).
摘要:日本经济在经过10多年的低迷后,目前绝大多数经济指标持续好转,已步入复苏轨道.日本经济本次复苏得益于外需与内需的同时增长以及通缩治理、管制改革的成效,同时也面临汇率波动、"政府主导型"经济、原油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总体上看,国际国内的形势都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复苏,日本经济仍将维持温和增长势头,为最终走出泡沫经济阴影创造条件.
2005(4).
摘要:西电东送作为跨区域的大型战略工程,不仅引发了区域间能源关系、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的重新调整,而且使区域间的环境利益关系凸现出来.不合理的西电电价形成机制是造成区域间环境利益分配扭曲问题的关键原因.为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东西部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应充分运用政府的和市场的手段,实现西电东送中区域间环境利益的合理化分配.通过界定环境产权,进行西电东送环境污染损失评估,把西部环境成本折入电价,产生西电形成的新机制;或者通过建立区际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来协调区际环境利益关系,都是可行的途径.
2005(4)-27,64.
摘要:人文资源富集是西部资源的又一富矿,亟待深入开发.甘肃省东南部重镇秦安就是一例.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文资源遍及各地.在西部大开发的新阶段,以人文资源特色开发为导向,通过开发大地湾遗址、伏羲文化资源、街亭战场、古建筑、县城、民间手工艺等人文资源,保护人文生态,繁荣旅游产业,促进秦安地方经济的更快发展是深化西部大开发的新举措.
2005(4).
摘要:财政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针对实行"西部大开发" 战略目标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比较大的情况,本文主要通过评介西部开发的财政政策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从财政投入效用分析的视角对财政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的作用作一客观评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05(4).
摘要:根据沃西星·列昂锡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通过其基本平衡模型推导出分析科技进步(生产技术)、最终需求(包括政府消费、居民消费、资本总形成)、对外贸易(净流出)等因素在一定时期对国民经济及其结构的影响程度的投入产出偏差分析模型;运用该模型可计算各因素对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的偏差贡献度及其相应比重.
2005(4).
摘要:西南物流中心是根据国家对全国各大区域物流中心的总体规划,划定出的西南、西北、中南、东北等八大物流中心之一.西南物流中心落户重庆,确立了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和西南物流圈龙头的重要地位.重庆发展物流业构建西南物流中心既有优势,也面临许多困难,所以必须采取超常规发展措施,以建设重庆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物流结点网络为契机,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现代物流企业,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
2005(4).
摘要:在重庆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出口占到50%以上是重庆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的集中体现.分析重庆机电产品出口现况发现,重庆机电产品出口无论在总体特点、市场分布,或是商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亟待采取提高商品质量、优化商品结构、积极"走出去"等措施加以解决.
2005(4).
摘要:重庆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点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服务单一、设施简陋、交易手段落后、建设资金有限,且在管理、中介、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应合理规划布局,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推行拍卖制、销售代理制、配送制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的外延与内涵,积极培育规模化经营的现代批发商,并加强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2005(4).
摘要: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是重庆市的落后地区,其发展需要相对发达的经济中心的有效带动.借鉴王铮利用威尔逊模型计算城市的市场域的方法,计算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各县(区)的经济辐射半径,进而可确定若干经济中心,最后,根据各县与各经济中心的实际公路距离来确定各经济中心的实际辐射域.
2005(4).
摘要:四川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各筹资主体负担的比例不合理.目前,在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模式选择上必须慎重,中央政府在合作制度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将社区作为一个单独的筹资主体,在地方筹资中则应以省级财政承担主要责任,同时还应出台与农村税费改革配套的卫生经济政策.
2005(4)-55,81.
摘要: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银企债务危机和企业"三角债"等反信用经济行为已经严重阻碍了市场信用的建立和市场体系的完善.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信用的本质和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下面对从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博弈等多层面、多角度分析信用问题进行评述,以期对我国社会中信用意识的建立和信用体系的构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05(4).
摘要:本文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了在钉住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提出了我国虽然实行钉住汇率制,但由于目前并没有满足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所设定的假设条件,所以我国的货币政策目前仍是有效的;最后对我国钉住汇率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2005(4).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和就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能够带动就业的增长,但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是技术和资金的复合体,其对就业的促进机制是各不相同的.本文具体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效应与技术效应对就业的不同作用机制,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期对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
2005(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统计资料的欠缺,我国每年到底有多少农村人口"永久性"地迁移城镇成为城镇常住人口,一直是个谜.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用3种不同的方法对数据缺失年份市镇(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估算,进而测算出1979~2003年历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永久性"迁移的规模.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400067 传真:023--62768460
电话:023-62769479 E-mail:westforum@vip.163.com
网站版权所有:西部论坛 ® 2024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