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8(2):18-24.
摘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包含经济学维度与人类学维度双重内涵。经济学维度的劳动价值观倡导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劳动是财富的基础;人类学维度的劳动价值观强调劳动对于形成人的本质、塑造人的能力、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引起了后世极大反响,它启示我们不仅要树立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观念,养成勤劳美德,而且要通过劳动培育自身多种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2019, 36(6):10-14.
摘要: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本文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内涵以及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认识,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个角度说明劳动价值论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实理论基础,针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2012, 29(1):1-7.
摘要:本文用理性的思维,实证的方法揭示了我国三农问题是城乡之间利益差距不断扩大的产物,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结,而农民收入低则是三农问题的集中体现;指出了农民是中国人生活状况的活样本,要了解中国仍需要从农民开始,只有农民富裕,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追问了造成农民收入低的深层原因;审视了农民收入低已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求解农民增收这一世纪难题。 更多还原
2012, 29(6):7-12.
摘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商品价值量到底是反向变动(成反比)还是正向变动(成正比)近年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一个争论焦点。“成反比”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结论。而成正比学派反对这个结论必然导致推翻劳动价值理论。在这场争论中,已经有学者全面阐述和批判了成正比学派的观点,但仍然有人试图为成正比学派辩解。然而,这个辩解是不成功的,说明其“论证”的举例甚至是建立在计算误差之上的。
2009, 26(4):5-16.
摘要:收入分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经济利益,是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发展中不协调的因素,都会在收入分配中这样那样体现出来,特别是目前收入差距或贫富差距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拉大,尽管尚未构成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导火线,但是,一旦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不到有效调节和控制,势必会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通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分析产生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提出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难题的对策措施。
2006, 23(5).
摘要:在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文章中,有些看法有悖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混淆了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走出若干认识误区,要正确理解以下范畴:使用价值与价值、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与创造价值的要素;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与决定价值的因素;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价值与价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劳动价值论与财富论;价值创造与价值组成;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2005, 22(4).
摘要:王则柯的所谓现代经济学是以供求决定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认为利润是对资本的论功行赏,否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理论,妄图以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3, 20(5).
摘要: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不能是生产价值的生产劳动,某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和这种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重没有关系.科学技术不仅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反而使商品价值不断下降,最终使商品经济崩溃.私营企业主的资本仍然具有资本主义特有的属性.
2002, 19(4).
摘要: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根本问题是肯定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