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和平.诗性文本结构的特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143-146.
[2]桑大鹏.论诗性智慧与艺术文本的创造[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54(5):632-635.
[3]巩庆海."结构"简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15-16.
[4]姜耕玉.新诗的汉语诗性灿亮于形音义一体的文本[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2).
[5]胡和平.论神话的模糊性[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46-49.
[6]吕艳,王中平①.诗性隐喻文本的符号学解析与翻译——以《雪夜林边停留》一诗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122-126.
[7]王德福.诗·史·思:《红楼梦》的诗性哲学话语范式[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1).
[8]李勋来,李国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及其软化与消解[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31-36.
[9]陈成文,赵锦山.从二元到一元:城乡社会结构转换的政策取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1-5.
[10]胡笑瑛.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37-40.
[11]张桂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1):121-127.
[12]冯焰.论纳博科夫的小说美学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6).
[13]冯彦丽.情景反讽的互文理论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
[14]林宁.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思维转换与重组——以旅游宣传资料汉英翻译为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5]高帆.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证分析与理论透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38-42.
[16]彭建刚,申俊华,何桐娟.关于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3):84-88.
[17]邹薇,庄子银.二元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
[18]张学凌.数学与自然辩证法[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1).
[19]陈欣,邱紫华.论闻一多的诗性批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
[20]杨华.论中国城乡社会保障模式的二元结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