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
    • 社会工作者的离职意愿:行业内与行业外的比较

      2023, 40(4):1-13.

      摘要 (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回答行业内、外离职意愿社工是否为两个相似的群体以及是什么因素导致有些社工想要离开社工行业而另一些社工却只是想换一家机构两个问题,采用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现状调查的子样本开展研究(n=1 528)。结果表明,尽管行业外离职意愿社工在人力资源状况上并不显著优于行业内离职意愿社工,但行业外离职意愿社工比行业内离职意愿社工对当前职业和工作的态度或感受更消极,且家人对其从事社工职业的态度更消极,职业对家庭的影响也更消极。这一结果表明,行业内、外离职意愿社工并非两个相似(同质)的群体;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工是否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家人对社工从事该职业的态度,以及职业认同对社工的行业内、外离职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

    • >经济研究
    • 要素成本、OFDI与中国产业“空心化”

      2023, 40(4):14-25.

      摘要 (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全球价值链面临重构、经济“脱实向虚”趋势明显的背景下,要素成本上升是否通过OFDI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国内制造业产业的“空心化”风险?采用2004—2017年东部沿海11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借鉴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型,研究要素成本、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空心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要素成本上升确实会引发产业“空心化”,且劳动力成本上升是造成产业“空心化”的重要推手;要素成本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剧产业“空心化”风险;其中,劳动力成本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最大。应科学调控生产要素成本,重点推进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构建“产商融”三位一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结构。

    • 基于供需理论的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及防范对策——以重庆市为例

      2023, 40(4):26-41.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金融迅速崛起。部分居民在满足住房刚需后,转向对房产的投资,刺激了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房地产金融风险也随之增长。基于供需理论视角构建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功效系数法,以重庆市为例测算2000—2020年的综合预警值,提供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预警指标具有较好的预警能力,重庆市2013年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处于警戒值以下,但近三年房地产金融风险有明显增大倾向,存在潜在风险的可能,需引起必要的重视。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房地产业监管、引导行业有效投资;房企要去杠杆降负债、探索投资发展新模式;居民家庭需制定长期购房规划、强化多元投资意识;金融机构需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加强房企资信评估与管理。

    • 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3, 40(4):42-54.

      摘要 (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现城乡统筹和深度融合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化系统与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简称两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Tobit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2001—2019年两系统耦合度呈现拮抗特征;耦合协调度由期初的中度失调进阶为勉强协调,呈现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2)财政支农、农村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政府治理能力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对其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除政府治理能力外,其余四项因素均呈现显著的地区异质性。(3)从优化财政支农政策、提升政府协同治理能力、聚集科技协同创新要素和定位差异化发展等方面给出政策启示,以期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一体化发展和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长江经济带水污染协同治理测度及优化对策研究

      2023, 40(4):55-64.

      摘要 (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的水污染治理。水的流动性决定了流域治理是系统工程,任何主体的单独行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必须实现上下游的协同共治。构建包含利益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和协调合作机制的长江经济带水污染协同治理系统,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的水污染治理协同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污染存在整体协同治理能力较弱、区域联动机制不完善不成熟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流域区域利益激励机制差异大、监管机制整体重视程度不足、协调合作机制缺乏持续性等。基于此,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水污染协同治理水平的建议,具体包括构建利益激励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长期持续的协同机制。

    •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中国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2023, 40(4):65-79.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出口技术复杂度对增强中国出口贸易竞争力,建设贸易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双重差分法,以我国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外生事实为准自然实验,全面考察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且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引致的高创新成功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间接作用。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不同所有制下,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因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而明显提高,但对国有企业的作用力不明显;从不同地区来看,沿海地区企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效应,而内陆地区企业则无明显影响效应;从不同行业来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对中高技术和低技术行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具有激励作用,而对中低技术行业存在抑制作用。

    • 社会网络调节下文化距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研究

      2023, 40(4):80-91.

      摘要 (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联系的加强,除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等因素外,文化距离成为影响双边贸易关系的重要变量。孔子学院和华人网络构成的社会网络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两国的文化距离,减轻文化距离对双边贸易的抑制作用。构建以文化距离为核心解释变量,社会网络为调节变量的实证模型,基于2008—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的贸易数据,探讨社会网络调节下文化距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政策调整提出建议。

    • “互联网+”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

      2023, 40(4):92-103.

      摘要 (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推进“互联网+”与对外贸易的深度融合是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我国286个城市的截面数据,分别运用稳健最小二乘估计、分位数回归以及截面门限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总体效应、条件性效应以及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互联网+”总指数的提升显著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且,“互联网+”总指数的提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呈现边际递减。进一步地,“互联网+”总指数的演进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特征,跨越门限值后“互联网+”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大幅降低。就空间分布来看,沿海地区城市“互联网+”进程整体领先于内陆与沿边城市,并且在区位条件上具有地理禀赋优势,全国大部分城市“互联网+”与对外贸易的协同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 >管理论丛
    • 旅游需求与经济增长、贫困减缓关系研究——基于市场异质性视角

      2023, 40(4):104-116.

      摘要 (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市场异质性视角,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探讨整体和细分市场(包括韩国、日本、美国和其他市场)中旅游需求与经济增长、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旅游需求整体上对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细分市场上,旅游需求对美国、日本和其他市场的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显著,而旅游需求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只在日本和其他市场表现显著。基于市场的差异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旅游市场的特点,进而建立各自的竞争优势。

    • 环境教育感知对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基于SOR理论视角

      2023, 40(4):117-126.

      摘要 (10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SOR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利他主义和集体行动属性,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抽样调查法获取福州市鼓山风景区游客的数据,运用Amos210和SPSS230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教育感知对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人际信任正向调节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游客的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就越强。研究结论认为景区管理方可以通过优化解说方式、完善教育内容、实施体验性强的教育项目来增强游客教育感知,进而激发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景区通过营造各方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游客人际信任水平,促使游客自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 旅行真人秀受众涉入对出境旅游意向影响研究——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2023, 40(4):127-141.

      摘要 (5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旅行真人秀的热播引发了出境旅游热。为厘清这一作用机制,从受众涉入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目的地形象感知为中介变量、文化距离为调节变量,探究受众涉入对出境旅游意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受众涉入与出境旅游意向呈正相关;(2)受众涉入对目的地形象感知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目的地形象感知对出境旅游意向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目的地形象感知在受众涉入对出境旅游意向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文化距离负向调节了受众涉入对出境旅游意向的影响,且这一调节效应以目的地形象感知为中介变量。基于上述结果,目的地营销组织要精心设计节目内容,提高受众涉入度,强化目的地形象塑造与推广,突出文化相似性,激发受众到访目的地的意向。

    •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
    • 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女性赋权减贫机制研究

      2023, 40(4):142-150.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妇女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项重大命题。作为后现代妇女发展领域的主流范式,女性赋权理论对我国缓解农村女性相对贫困具有借鉴意义。在深入阐释女性赋权的理论内核和减贫逻辑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农村女性相对贫困的多维表征及内在致因的详细剖析,尝试建构以“国家-市场-社会-个体”为赋权框架的长效减贫机制,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赋权的综合性常态化治理格局,最终实现贫困女性主体的全面发展。

    • 论生态治理主体结构及现代性重构

      2023, 40(4):151-157.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属性是生态治理合法化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行为方式和评价依据,因而成为生态治理研究的热点之一。自然界的先在性是生态治理主体存在的前提,它从根本上奠定了生态治理实施的场域,然而生态治理主体内部却存在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张力。实际上,生态治理主体的合理性建基于群己关系,并根据这种普遍关系的伦理性赋予生态治理行为的合法性。为此,需要从有机思维角度重构生态治理主体的行为规范,即立足于人类社会聚焦于生态消费观念及其行为。

    •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困境及优化策略研究——以重庆市W社区为例

      2023, 40(4):158-164.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会工作本质意义上是一种社会服务活动,在利他主义价值观下用相应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其专业属性决定了社会工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参与治理具有多重优势,其全方位、多元化、高效化地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构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而在实际的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中尚存专业特质不足、角色定位模糊、政策倡导能力不足等困境,对于这些困境的有效优化,将促进社区社会的良性发展。

    • 《四库全书总目》的总集功用观

      2023, 40(4):165-172.

      摘要 (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一方面沿承《隋志》,重视总集的文学功用,但论述比《隋志》更为细致全面。一方面,《总目》更强调总集的学术功用,认为总集可保存文献,可为考证、校勘之资,为典故之薮,有存史之用;另一方面,《总目》也重视总集的现实功用,认为一些总集有益于现实、政治、风教,能够反映社会风习。《总目》最重总集的学术功用,较传统只强调总集的文学功用,其总集功用观有所拓展和转变,也更为系统、全面,是站在学术总结期的富有总结意义的认识。

    • 伦理理由可通约吗?

      2023, 40(4):173-180.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约性作为思考伦理理由问题的切入点,它不仅是消解各种伦理理由观点之间争论的关键,而且还是探寻伦理实践问题的重要维度。伦理理由是否具有通约性是伦理学界关注的基本问题。从伦理动机理由和后果理由的层面来看,二者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可通约。尽管伦理理由不可通约,但它却为人们研究伦理问题提供新的契机,促使人们不断思索伦理实践问题。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